图吧地图

更多>> 哈尔滨市概述

    哈尔滨(穆麟德转写:Harbin)是中国黑龙江省的省会,是一座副省级城市,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省南部,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哈尔滨地区面积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位(仅次于重庆市),市区面积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五名(列重庆、北京、武汉、天津之后),建成区面积全国前十(2006年官方数据331.21平方公里)。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有“冰城”、“夏日胜地”之称,是冰雪旅游和避暑胜地。哈尔滨市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俄式,欧式建筑充满了市区,被誉为“东方莫斯科"。 哈尔滨(英语:Harbin,俄语:Харби́н),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东北地区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三环内主建城区面积331.21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截至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987.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75.5万人,48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6万人。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北国冰城”、“天鹅项上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冰城夏都”之美称。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中国沿边开放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始于1990年,连续举办了十八届的 “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已成为哈尔滨市面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东欧等国家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正在向国际博览会迈进。

更多>> 哈尔滨市历史

    公元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兵抗辽,发动“宁江州”、“出河店”之战,大败辽兵10万人,1115年称帝,建立金国,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史称金上京会宁府),哈尔滨即为金上京的京畿地区。清朝建立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设阿拉楚喀副都统,哈尔滨为其所辖。1898年始称哈尔滨,属吉林省。从1897年开始以哈尔滨为中心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作为城市开始兴建。1898年,沙俄曾将哈尔滨改称“松花江市”,1903年又复称哈尔滨市,俄国移民及其他欧洲移民开始大量移居哈尔滨。清亡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3年在哈尔滨设滨江县,1914年设滨江道。 1921年成立哈尔滨市政管理局,1926年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收回了长期被沙俄控制的行政管理权。在随后的满洲国时期,1937年改制建滨江省,哈尔滨为省会。直到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夺取该城,设院辖市。苏联随后将该市移交于中华民国政府。1946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该城。1949年改为松江省省会,1953年升为直辖市,1954年改为黑龙江省辖,为省会。 1999年8月11日,八个原来划归松花江地区的县(市)并入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了一个副省级城市。

更多>> 哈尔滨市地理环境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 哈尔滨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山野披绿、满城丁香;夏季清凉宜人、休闲避暑;秋季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雪韵冰情。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铁路主要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公路主要有绥芬河经哈尔滨至满洲里301国道、京哈公路、哈同公路(同江)、哈黑公路(黑河)等。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498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位于道里区机场路)落户的航空公司目前已达18家,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4条,通航城市53个。

更多>> 哈尔滨市金融休闲

    2008年,哈尔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0.2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77.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00.4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40.7%和51.8%。三次产业结构为13.6∶37.6∶4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012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比上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亿公斤,达105.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8.1%,创历史新高。 [1]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3.1%。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增幅创1994年以来新高。全年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238个,共完成投资493.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6.8%。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1 %,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610.8万平方米,增长7.2%;竣工面积467.3万平方米,下降33.1%;商品房销售面积586.1万平方米,下降21.7%。

更多>> 哈尔滨市文化教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市属,下同)1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8个,文化馆21个,公共图书馆18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21个。市直属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1966场,观众166万人次。群众性文艺演出1000余场,观众400余万人次。市直属文艺创作团体创作文艺作品8篇(件、幅),获国家级奖6项,获省级奖41项。至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92.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4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17750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8246小时。全国有22个省、市卫星电视节目进入哈尔滨有线电视网播放。年末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8.44%,广播综合覆盖率99.48%。 哈尔滨的地方文化以汉文化为基础,融合了满文化及俄罗斯文化、犹太文化。尤其体现在城市建设,市民的文化生活和饮食方面,以至哈尔滨的地方方言中仍存有俄文、满文词汇。由于城市文化较早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给哈尔滨赋予了浪漫的文化色彩。哈尔滨人注重穿着,讲究时尚,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仿佛走入美丽时尚的巴黎。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两年一届,在偶数年的8月间举行,为全国三大音乐会之一。 从1985年开始,每年1月5日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冰雪节期间,举行大型的冰灯游园会、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冰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