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邯郸市概述

    邯郸,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北省最南部,京广铁路线上,地处北纬36。21′-- 44′,东经114。03′-- 40′之间,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千米。邯郸是河北南部钢铁、纺织、电子基地。战国时赵王城遗址在市区西南,古赵王阅兵之台——“武灵丛台”在市中心中华路上,现已建成一座综合性公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 北省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03'~40',北纬36°20'~44'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90.4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8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8元。 邯郸境内自然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甸、沼泽植被、水生植被6种类型。邯郸市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草丛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的沟谷和荒坡,草甸植被则遍布全境;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滞水洼地。亚热带树种漆树在西部山区有着广泛分布。领春木和太行花为邯郸市特有的植物物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植物分121科1146种,其中栽培植物达150种。 邯郸栽培植物资源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稻谷、棉花、花生等,是全国主要的粮棉、禽蛋、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土特产品有核桃、柿子、花椒、鸭梨、大蒜、辣椒等。

更多>> 邯郸市历史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胡服奇射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魏征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更多>> 邯郸市地理环境

    按照“赵都+绿网”、“绿化+文化”的总体要求,继续保持和发展“小游园、行道树、穿城河、棋盘路”的城市特色,用三年时间将全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三项指标分别提高到45%、38%和12平方米以上,创建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精心组织好赵王城遗址公园和渣山公园建设,彰显古赵文化内涵;完成对丛台公园、滏阳公园、龙湖公园、赵苑公园和沁河带状公园等现有城市公园的改造完善工作。结合路网建设、旧城改造等再建街区小游园100个,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休憩娱乐活动空间。邯郸市还将加大拆墙建绿工作力度,由主干道向次干道和小街巷延伸。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成语典故、古赵历史等文化特色将镶嵌其中,有效提升城市园林景观文化品味。 各县(市、区)要在城区和重点镇各建成一个面积为6公顷-10公顷,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化面积占总面积70%以上具有较高标准的公园;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在居民生活区建设游园、绿地;2009年完成城区及周边河道水域整治。 另外,在水网改造中,邯郸市要充分发挥滏阳河、沁河、渚河、输元河、支漳河穿城而过的独特资源优势,对邯郸市城市建设中实现在强力推进南湖、北湖公园建设的同时,积极谋划东湖、西湖建设,建设改造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民有渠、团结西干渠、高级渠,建设好广府古城外围永年洼淀。营造“五河穿城、四湖叠映、河湖相通、碧水萦回”秀美水景,实现河河有清水、处处有水景。 旧城展新颜 安居更乐业 为实现邯郸市旧城换新颜,按照“三年内完成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小区改善,五年内基本完成现有建成区城中村改造目标”要求,主城区将重点抓好五仓区、火车站周边区域、赵苑和大乘玉佛寺周边区域、邯山商步街区、文化一条街区、滏阳河、沁河景观带、浴新大街综合整治、沉陷区综合治理等改造项目,三年内完成68片旧城改造和40个城中村改造,完成173个旧住宅小区改造。 主城区拆迁工作要以拆除违法建筑、超期临建和有碍观瞻建筑,包装美化保留建筑为主要内容,退出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和蓝线。三年内共需拆除700万平方米。2008年完成400万平方米,其它300万平方米有碍观瞻建筑物和构筑物随年度三改工作完成拆迁。

更多>> 邯郸市金融休闲

    煤和铁矿石的储量较多,是中国著名的炼焦动力煤和铁矿石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的武安市、峰峰矿区、磁县、邯郸县、涉县和永年县。 2007年8月8日,备受邯郸人民关注的邯郸机场正式通航。圆了几代邯郸人飞起来的梦想。这一天,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载入了邯郸史册。历经艰辛,终于梦圆。机场从论证、设计、立项,到重新启动,直至竣工、通航,凝结着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全市各界人民的热切期盼,凝结着全市880万人民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实现邯郸伟大复兴之梦想。邯郸机场总投资1.95亿元,飞行区按4D级规划,3C级建设,跑道长2200米,宽45米,可满足波音737、空客320等中型客机的起降。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最多可达50万人次,可满足未来30年机场客运需要。目前,邯郸机场已开通上海、重庆、海南、青岛、广州、大连、杭州、西安、厦门等多条航线。 按照全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把邯郸建设成为“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全省实施‘东出西联’战略重要节点”要求,邯郸市努力构筑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大交通体系,为区域经济中心建设提供强大交通支撑。逐步建设形成“三纵(大广高速邯郸段、石安高速邯郸段和远景规划的邢峰高速公路)两横(青兰高速公路邯郸段和远景规划的邯大高速公路)一环(环城高速)五射线(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五条高速公路射线)”为主框架的高速公路网,京广、长治-邯郸-济南-青岛、邯黄铁路网,邯郸机场航空网立体大交通,从而实现对外与经济发展强省有航班相通,与沿海港口有铁路相接,与周边城市有高速公路相连,对内构筑起以市区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经济圈,达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油公路,极大提升邯郸“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为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更多>> 邯郸市文化教育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胡服奇射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魏征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