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太原市概述

    太原市(英语:Taiyuan 拼音:Tàiyuán Shì)。中文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太原的名字用其它五种语言表示分别是(俄语:Тайюань,日语:タイユェン,朝鲜语:타이위안은,印度语:ताइयुआन,阿拉伯语:تايي يونا)。山西省政府位于杏花岭区。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君。太原市政府位于杏花岭区。市委书记申维辰,市长张兵生。355.31万(2007年末)。包括未落户常住人口6.77万人。在太原市总人口中,男性183.40万人,女性172.1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8(以女性为100)。按居住地域分,城镇人口为281.89万人,占总人口的81.5%,男性比女性多5万余人。1985年4月15日,太原市徽正式诞生,是新中国的第一枚市徽。太原市徽图案内容为双塔、“并”字、煤层和火焰,象征太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四化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太原(Tàiyuán)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现在,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有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简称国际煤炭博览会)从2007年起,每年定期在太原举行。2008年世界自行车BMX(小轮车)锦标赛和女子摔跤世界杯在太原举行,山西国际面食节、晋商文化艺术周等文化活动也定期在太原举行。

更多>> 太原市历史

    太原作为中国古都之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太原自古以来一直是北京和洛阳之间的非常重要的交通孔道。太原由赵简子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晋阳。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智伯瑶攻打赵氏,以汾水淹灌晋阳城。后来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称为晋阳之战。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始皇时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汉朝设并州,为全国十三州之一,这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自此晋阳一直并州的州府。十六国时期势力最大的前秦在淝水之战战败后,由苻丕为首的政权曾以此为都。南北朝为东魏和北齐的别都。隋朝时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黄河流域第三大城市和唐朝李渊起兵的发祥地,唐朝又以太原为北都和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合称为三都。五代十国时期是后唐,后晋,后汉三代的发祥地和别都,又是北汉的国都,故又有“龙城”的称号。宋太宗收服北汉守城的杨家将后,攻下太原,并火烧水淹了城池,后又令大将潘美重建太原城。明清时代,因为晋商的出现,太原成为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中国早期的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以太原为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曾被日本军队攻陷。国共内战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阎锡山的部队并攻占太原。解放后太原因为地理原因和依靠单一的重工业和煤炭资源,一度陷入经济发展缓慢和污染严重的窘境。但近几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更多>> 太原市地理环境

    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太原盆地北端。北、西、东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一角开阔的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市,流经 100公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平川约占五分之一。现有耕地面积 210万亩,林地面积83万亩,草地面积 18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梁、豆类、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棉花、油料、甜菜、药材等。 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由静乐入境自西向东至上兰村南折流经太原市城区。此外还有支流潇河、屯兰河、大川河、柳林河、凌井河、杨兴河等。山麓地带泉水较为丰富,尤以晋祠和兰村泉水流量最大,境内较大湖泊六处,以晋阳湖为最。汾河两岸沟渠纵横,给工农业用水带来很大方便。

更多>> 太原市金融休闲

    太化集团、双喜轮胎、西山煤电、富士康园区太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地区“工业重镇”。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近年来,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代表性的企业有世界产能第一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镁铝合金加工和研发基地——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山西焦煤集团;制造曾托起“东方红”、“神舟”七号升空的航天发射装置和三峡水电站 1200吨桥式起重机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环境治理2006年,全市开展以控制结构性污染、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燃料结构、遏制扬尘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作,实现了经济增长、污染减排。实施战略转型,设定“绿色高压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了19项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发展了10个清洁生产型企业和10个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达到12.7亿元。整治落后燃煤设施,调整燃料结构。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已达到23平方公里。开展综合整治,全方位控制扬尘污染。

更多>> 太原市文化教育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 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卓尔不群的气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自然造化赋予太原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 包容性由于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包容。汉族、胡民族政权统治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照顾对方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维护巩固其统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区)时,就为其定下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俗上又照顾戎狄的传统习惯,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兼顾戎狄的利益。其次表现在民族上的包容。汉民族主导下的游牧民族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东汉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内迁的匈奴部族,共计15万人,开中国大规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不断。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就有胡人成员参与。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护太原时,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的融合,汉胡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上的差距渐少,生活习性趋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不见了踪迹,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块土地,成为太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族的鲜血,更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第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政治的包容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赵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铜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