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咸宁市概述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东与阳新县交界,南与江西省的修水县、湖南省的平江县接壤,西与湖南省的临湘市相连,北与洪湖市隔江相望,与武汉江夏区、鄂州市、大冶市毗邻。该市面积约9861平方公里。咸宁市人民政府驻咸安区温泉办事处。2003年咸宁市辖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赤壁市、咸安区四县一市一区,共设11个乡、51个镇、6个办事处,下辖1271个村民委员会、11585个村民小组。其中,咸安区辖汀泗桥、官埠桥、双溪桥、马桥、高桥、横沟桥、贺胜桥、向阳湖、桂花9个镇,浮山、永安、温泉3个办事处和大幕1个乡;嘉鱼县辖陆溪、高铁岭、官桥、鱼岳、新街、渡普、潘家湾、牌洲湾8个镇;赤壁市辖赵李桥、新店、中伙铺、官塘驿、茶庵岭、赤壁、柳山湖、神山、车埠9个镇,赤马港、蒲圻、陆水湖3个办事处;通城县辖麦市、塘湖、关刀、五里、马港、隽水、沙堆、石南、北港9个镇,四庄、大坪2个乡;崇阳县辖沙坪、石城、桂花泉、天城、青山、路口、白霓、金塘8个镇,肖岭、铜钟、港口、高枧4个乡;通山县辖通羊、南林桥、黄沙铺、厦铺、闯王、洪港、大畈、九宫山8个镇,大路、杨芳林、慈口、燕厦四个乡。 咸宁市属于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据最新统计:全市共杂居34个少数民族,长住人口14233人,外来经商流动人口2000余人,少数民族全市总人口16233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58%。其中温泉城区408人、咸安区2410人、赤壁市7252人、崇阳县1179人、通城县2280人、嘉鱼县204人、通山县500人。少数民族以回族、满族、壮族、土家族、苗族为主。主要分布在赤壁市莼川办事处,赤壁镇东风、同心、八把刀三个自然村,咸安区官埠桥湖场村,崇阳县天城镇。另外在该市经商发展的少数民族流动商人主要分布在温泉、咸安、赤壁城区等。

更多>> 咸宁市历史

    咸宁市(地级市)行政建置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市域夏商属荆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置蒲圻县(今赤壁市)。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升为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取名咸宁县(今咸安区)。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嘉鱼县。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通山县。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置崇阳县。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通城县。元时,市域属湖广行省武昌路;明清时,属武昌府。 民国时期,先属江汉道,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大冶专区、孝感专区。1965年8月成立咸宁专区,辖咸宁、嘉鱼、蒲圻、通山、通城、崇阳、阳新、鄂城、武昌9县。1970年咸宁专区改称咸宁地区。1975年和1979年,武昌、鄂城县分别划属武汉市、黄冈地区。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立咸宁市(县级市)。1986年6月撤销蒲圻县,设立蒲圻市(县级市),1998年10月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1997年阳新县划属黄石市。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同时撤销原咸宁市(县级市),设立咸安区。2003年底咸宁市共设11个乡、51个镇、6个办事处,共有1271个村民委员会、11585个村民小组。

更多>> 咸宁市地理环境

    咸宁市隶属湖北省,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之誉。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332′~ 11458′,北纬2902′~ 3019′。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京广铁路、106、107、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土地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一区四县:赤壁市“三国故事”享盛名;咸安区向阳湖畔翰墨香;崇阳县戏乡琴韵号天城;嘉鱼县秀水澄湖鱼米乡;通城县三省通衢多客商;通山县九宫巍峨云天外。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山幕阜北麓。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Ⅱ)东端的下扬子台坪(Ⅱ3)的大冶褶带(Ⅱ3)的梁子湖凹陷(Ⅱ3)和咸宁台褶束(Ⅱ3)以及幕阜台拗(Ⅱ4)的通山台褶束(Ⅱ4)等3个四级构造单元。区内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通山的九宫山一带。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形成现今地貌景观。地势南高北低,分为3个地貌区。江汉湖积冲积平原区,位于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中部,为通山县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区,位于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咸宁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4℃。年平均降水量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大暴雨、水灾、洪涝及夏旱、伏旱等。

更多>> 咸宁市金融休闲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克服了非典疫情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效益质量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73.68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为199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80.97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55.26亿元,增长10.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240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21.6:46.6:31.8。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全部工业增加值74.14亿元,增长1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推动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42.7%。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 %,比上年高出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1.6%,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00.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5.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万人。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内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2.3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97%。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全市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均税费支出56.27元,比上年减少1.55元,下降2.8%。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整体实力较弱;农村和农业投资不足,农民收入增长较缓;就业压力较大。

更多>> 咸宁市文化教育

    咸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该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古桥、古塔、古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该市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市创编的民间歌舞节目曾一举夺得全省6个金奖,诗乐舞《夜幕下的忠诚》获全省“楚天群星奖”金奖,小品《打工干部》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大型新编历史剧《娘娘千岁》获全省第四届文学剧本一等奖及全国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兴建了崇阳县图书馆,赤壁市博物馆、通城石南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并有国家一级图书馆一个(崇阳县),二级图书馆两个(咸安、赤壁),三级图书馆一个(咸宁),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一个(崇阳县提琴戏)。中华诗词之乡一个(赤壁)。乐舞琴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荟萃了全市青少年音乐爱好者,成为咸宁文化事业的一道亮丽风景.全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设施日趋完善。主要有咸宁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金叶体育馆、温泉游泳池、咸宁体育馆、巨宁体育馆、鄂南高中体育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