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
汶川县行政地图 马尔康市行政地图 九寨沟县行政地图 红原县行政地图 阿坝县行政地图 黑水县行政地图 小金县行政地图 若尔盖县行政地图 理县行政地图 松潘县行政地图 壤塘县行政地图 茂县行政地图 金川县行政地图
更多>> 小金县概述
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地理坐标东经102°01′—102°59′,北纬30°35′—31°43′,县境内属暖温带半干旱河谷气候类型,冬春寒冷干燥、晴朗少云、日照强烈,夏秋温暖潮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年日照为221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13.9毫米。小金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四姑娘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区、夹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文化、革命历史遗址构建了小金旅游资源厚重的多元文化底蕴。小金藏、羌、回、汉等民族联袂而居,境内碉楼寨房、青砖玉瓦交相辉映,藏羌锅庄粗犷豪迈,民谣狮舞荡气回肠。不同的民俗风情浓郁,与喇嘛庙、清真寺、天主教堂、藏经楼、铁索桥、古战场等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址为奇异、神秘、峻美的自然风光增添出厚重的多元文化色彩,构成了县域密集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小金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早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藏名赞拉(意为小河之滨),民国时期称懋功县,1953年更名为小金县。数千年来,在这块大地上曾发生过清朝乾隆皇帝两度用兵大小金川,宣统三年的反清保路运动。特别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翻越大雪山——夹金山后,在我县达维乡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在我县两河口(今两河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两河口会议。红军在小金战斗生活长达十一个月,小金人民节衣缩食支援红军,1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留下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会议会址--天主教堂,达维会师桥、两河会议遗址及红军留下的石刻,遗物等革命文物。1986 年,小金县被列为革命老根据地。小金有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嘉绒藏族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在与大自然抗争和人类社会的交往中,形成了早期的本教和藏传佛教文化,宗教文化、石碉文化、服饰等独特文化。后来在与汉、回等民族文化的交融合流中,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又自成体系。于是在小金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嘉绒藏族文化、汉民族文化、回族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多元文化相交融,风情浓郁。由于多元的民族结构和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独特的多元文化和众多历史遗产,现有开放寺庙11座,桥梁3座和土司官寨遗址及乾隆两征金川的古战场、战物、石刻、碑文等遗址。其中:结斯乡木洛村喇嘛庙:修建于同治年间,该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山门、正殿、厢房均保存完好。小金清真寺最早由乾隆打金川后营屯所建,至嘉庆十三年(1809年)重建。观音阁始建于唐朝。达维喇嘛寺建于清末民初。三关桥位于小金县城西南,横跨小金川,是小金通往金川、丹巴县的关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为小金各族儿女提供了精神食粮,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 小金县历史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归梁州之域。东汉列为大奘、龙桥、薄中等辖地。南北朝归党项。隋属附国嘉良地。唐纳入剑南道雅州之东西嘉良州。北宋、南宋时均属成都府路西山野川诸部。元系宣政院辖之吐善等路宣慰司属地。明属朵甘都司董卜韩胡宣慰司管辖。明初改其地为“金川寺”。清乾隆两征金川后设懋功屯务厅。民国 3年( 1914年)改设懋功县,隶川西道。民国24年(1935年)隶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53年政懋功县为小金县。辖4区、1镇(乡级)、21乡、134村、420个村民小组。
更多>> 小金县地理环境
小金县位于自治州南端。东邻汶川县,北接马尔康县,西北与金川县相连,西南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交界。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35'~31°43'、东经102°01'~102°59'之间。地形狭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高山峡谷区。面积5582.4平方公里。县治美兴镇,离成都293公里,距马尔康143公里。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邛崃山脉西侧,夹金山北侧与西北侧。山脉呈南北和北东走向,构成岷江与大渡河及青衣江水系分水岭。地形复杂,万山丛矗,千峰峭立,山川并列,沟谷纵横,切割深重,褶皱强烈。北部虹桥山海拔5200米,东部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一般高山脊达4500米。河谷地区多在3000米以下,垂直距离约1500~2500米。全县坡度15°以下的缓坡与平坦地仅占总面积的41%。地层多系三叠纪,气候、土壤和地理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土壤为发育在波积砾石土壤母质上的山地灰褐土或山地褐色土,构成早生灌木草地景观,成为别具一格的干旱河谷。部分地区分布桦、杨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带。河谷地带多系山地棕褐土、黄壤土和沙壤土,是培垣农作物的主要地区。县境属亚热带气候型。由于高原地形,气候冬寒夏凉,常年干燥,雨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四季不甚明显,日差较大,有时达20C以上。年蒸发量1500毫米,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12.2°C,全年光照221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