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安康市概述

    安康位于中国陕西省南部偏东,北依秦岭,南沿巴山余脉,是一个地级市。安康市辖10县区。其中辖区1个:汉滨区;辖县9个: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109个镇,88个乡,3个市区办事处,2559个村民委员会,101个居委会,18955个村民小组,800个居民小组。 安康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宁陕、镇坪12℃左右,其他各县15℃左右。全市日照时数在1495.6小时(镇坪)—1836.2小时(白河)之间。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100毫米之间。全市无霜期210—270天,平均8个月以上。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主要灾害性天气是伏旱、暴雨和连阴雨。 据2007年人口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数300.07万人,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65.25万人,比上年增加0.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69万人,农业人口253.38万人。全市出生人口26439人,出生率为10.07‰;死亡人口21325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2.20‰。全市有回、满、蒙、苗、白、侗、壮、东乡等23个民族聚居,汉族占人口的99.1%,少数民族占人口的0.9%。 全市有回、满、蒙、苗、白、侗、壮、东乡等24个少数民族聚居,汉族占人口的98.2%,少数民族占人口的1.8%。 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北亚热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有古遗迹、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遗址650 余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寺、上许家台南宋古墓、庙、观、堂集中于安康市区,折射着先民的光辉。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安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更多>> 安康市历史

    安康历史悠久,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商周时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据《太平环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设西城县,汉中郡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辖安康、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五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将汉中郡治迁移至汉中南郑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南北朝时,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隋朝复设西城郡。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辖六县。元朝设金州,明代前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州府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于1949年12月改为陕西省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7月改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安康专员公署,“文革”期间改称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文革”结束后的第三年即1979年改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中共安康地委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新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中共安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000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撤地建市后,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