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田阳区概述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在田阳区3590730亩总面积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有379875亩,占田阳区总面积(下同)10.6%;500米至800米的低山有1179400亩,占32.8%;25~500米高丘有884590亩,占24.6%;100~250米中丘有626475亩,占17.4%;台地(含阶地)有110875亩,占3.1%;平地有218380亩,占6.1%;其他191135亩,占5.3%。山地中土山面积1970150亩,占54.8%;石山面积1616125亩,占45%;半土半石山面积6225亩,占0.2%。总面积中水域面积92473亩,占2.58%。基本是“八分六厘土石山,三厘水面一分一厘田”的格局。水资源 田阳区水域总面积为9.25万亩,占田阳区总面积的2.58%。境内河流总集雨面积2380.3平方公里,在正常年景(P=50%)水资源总量为16.4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存量4.02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9.99亿立方米,按人口平均为3024立方米,按耕地面积平均为2962立方米,均低于田阳区平均水平。多年平均流量为55.03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最大流量92.95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最小流量18.79立方米每秒。天然总落差为1358.9米,可利用落差680.5米。水能理论蕴藏量4.6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5万千瓦,已开发利用0.36万千瓦,占可开发的24%。 县境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大。水资源总量,南部石山区为10.99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6.93%,中部右江河谷区为2.45亿立方米,占14.92%;北部土山区为2.98亿立方米,占18.15%。县境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河流径流补给,主要依赖大气降水。5~9月份比较集中,约占田阳年70%。南部石山区属岩溶地形,多为地下河,枯水期地表径流少,水资源较缺乏,人畜饮水时有困难;北部土山区河沟水位较低,枯水期资源也较缺乏。 田阳区可利用水量77618万立方米,已开发利用(可供)水量47651万立方米,占可开发的61.4%。至1995年底止,田阳区有引水工程813处,设计引水流量7.79立方米每秒;中、小型水库16座,总库容1466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180万立方米;塘坝120座,总库容345.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79.31万立方米;内燃机抽水站139处,装机140台,1236千瓦;机电力抽水机180处216台,7153千瓦;水轮泵站17处23台。总有效灌溉面积19.62万亩。小(微)型水电站7座,装机11台,装机容量2495千瓦。历年累计建成人畜饮水工程512处,有效工程359处,引水49处。矿产资源 1995年初步掌握的矿产资源有14个品种,其中有一定储量的有10种,主要有煤、石油、铝矿、黄金、水晶矿、锑矿、磷矿、大理石、铁矿、膨润土。人口 1953~1990年,田阳县作过四次人口普查,(按田阳县人口普查数、下同)。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田阳县36676户(年末户数),人口175786人,其中男83099人,女92687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田阳县43232户,人口193385人,其中男93249人,女100136人。比1953年增加17599人,11年增长10.01%,年均递增率0.87%。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田阳县55435户,人口307336人,其中男151986人,女155350人。比1964年增加113951人,18年增长58.92%,年均递增率2.6%。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田阳县67303户,人口324356人,其中男163891人,女160465人。比1982年增加17020人,8年增长5.54%。年均递增率0.68%。 1995年田阳县76220户,人口330161人,其中男165570人,女164591人,比1990年年末数326908人增加3253人,5年增长1%。年均递增率0.2%。交通 民国时期,县政府设建设科,管理交通事业。民国21年(1932年)前,县内右江河谷地区,城乡之间,只有土路相通,村落、屯落之间阡陌相联;南部石山区、北部土山地区,多是羊肠小道,雨天路滑难行;南部与德保县、西部与百色县(市)、北部与万冈县(今巴马县)、东部与田东县,都有人力肩挑和马驮运输往来;水上运输,是右江河能通船航运,但冬季枯水期,水浅滩急,航行极为困难,船只容易搁浅滩头或滩尾。21年,县内始有公路通车,即百(色)平(马)公路通车经田阳县境内;25年,县内那坡镇至田州镇公路通车,衔接南色公路;30年,车河(南丹县)至田州公路通车,直至解放前夕,田阳县有公路3条89.7公里,均为沙石路面。县境内公路、水路运输,多是那坡镇资本家黄恒栈的汽车和轮船行驶,外地汽车和县内外的自划船运输占少数。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交通事业。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交通股,1956年设交通科,1957年起修建地方公路,至1978年,田阳县公路有58条533.6公里。1984~1985年,国家发放粮食、棉花、棉布给贫困地区以工代赈建设山区公路,县内地方公路迅速发展,1989年田阳县公路有91条817.13公里;至1995年末,田阳县公路有120条1026.13公里,15个乡镇田阳部通汽车,152个行政村有136个村通车,交通网络遍布89.47%的自然屯。田阳县拥有各类汽车1462辆,拖拉机4637台,摩托车2048辆,机动船舶218艘。此外,1966年,国家在田阳县建军用飞机场1个,形成了水、路、空交通网络。

更多>> 田阳区历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田阳区属象郡。 汉武帝时始置增食县(今田阳区境),初属南越国。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后,增食县隶交州郁林郡,县治所在今田阳区境。 三国时,增食县属吴,仍归郁林郡地。 晋初不变。晋大兴元年(318年),增食县改名增翊县,隶晋兴郡,县治所在今田阳区境。 南北朝,增翊县隶南定州晋兴郡。 隋朝,今田阳区属郁林郡宣化县辖地。 唐朝,开元元年(713年)始置田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田州为横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田州,领有都救、惠佳、武龙、横山、如赖五县。今田阳区之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田州横山县地(县治所在今田东县),部分属邕州地(今县境西部和西南部)。 五代十国,今田阳区先属楚国,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改隶南汉国辖地,属南汉之宜州。 宋朝,皇祐五年(1053年),始置奉议州和勘州,均为羁縻州制。奉议州治所在今田州镇兴城村那赖屯,因地形酷似桃果,故又名“桃城”。勘州州治设于今百峰乡百峰村,初属右江道镇安军民宣抚司,后改隶广南西路邕州管。 元朝,升田州为田州路,撤勘州,其地归来安路。奉议州为广西行中书省田州路所辖。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田州路为田州土府,来安路亦改为来安府,奉议土州并入来安府。洪武年间,田州知府岑伯颜将田州府治所(今田东县境)迁至来安府(今田阳区境)。七年复置奉议土州,同时将治所从那赖屯迁至发祥屯(今兴城屯),直隶广西布政使司。十七年废来安府,并入田州府(府治在今田阳区境)。二十八年,奉议州改为卫。建文十二年(1400年),罢卫复置州。天顺七年(1463年)改奉议土州为奉议流官州判。嘉靖六年(1527年),降田州土府为田州土州,奉议州改隶思恩府(府治在今武鸣县境)。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奉议州改隶镇安府(府治在今德保县)。乾隆七年(1742年)始置阳万土州判,治所在今百峰乡,隶思恩府。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后,其地分别划归奉议州(今田阳区)、百色同知(今百色市)和恩隆县(今田东县)管辖,其中中田里归奉议州。二年,改奉议州为简缺知州。五年复称奉议州。阳万土州判于同年改为恩阳州判,为百色直隶厅所辖。奉议州治及归属不变。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县,今田阳区置奉议县和恩阳县,奉议县治所在今兴城村,恩阳县治所在今百峰村,均属田南道辖地。民国13年6月,县知事曾伯龙将奉议县治所迁至田州镇,为第六区(治所在今德保县)辖地。恩阳县隶属第五区(治所在今百色市)。 1929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张云逸等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红七军,在恩隆县平马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右江苏维埃政府,辖右江沿岸各县。奉议县苏维埃政府于同年12月15日在田州镇成立,下辖田州区、百育区、那满区、仑圩区(部分属今田东县)、百武区(今头塘镇)和田州镇6个区(镇),51个乡苏维埃政府。恩阳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1月成立,下辖那坡镇等6个乡镇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根据地,所辖政区建置自然消失。民国24年奉议县和恩阳县合并为田阳县,县城在那坡镇,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1935年,奉议、恩阳县合并为田阳县后,原奉议县所属的仁安、慕桃、平马、檀河、作登、大榄、巴立7个乡60多个村拨归田东县;原恩阳县所辖的毕禄、平杨、楞安、温平、畔水5乡55个村划归百色县;德赖、扶隆、塘日、东凌4乡35个村划归敬德县(今德保县)。1949年12月5日田阳县解放。 解放后沿用田阳县名。1950年属广西省百色专区。1954年县治所迁至田州镇。1970年,田阳县隶属百色地区行政专员公署。2002年属百色市。 1987年11月,村民委员会改称为村公所,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屯,亦有几个自然屯合建一个村委会。1995年,村公所改设村民委员会,二塘、百育乡撤乡建镇,分别成立头塘镇和百育镇。田阳县共有9个乡,6个镇,152个村民委员会,2261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办事处,5个街道居委会,1465个自然屯(街)。 1996年,田阳县面积2395平方千米,人口约33万人。辖7个镇、8个乡:田州镇、那坡镇、坡洪镇、那满镇、百育镇、头塘镇、玉凤镇、百峰乡、琴华乡、洞靖乡、桥业乡、巴别乡、五村乡、雷圩乡、坤平乡。县政府驻田州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田阳县总人口291973人。其中:田州镇62706人,那坡镇25602人,坡洪镇21976人,那满镇18504人,百育镇25704人,玉凤镇22988人,头塘镇22657人,百峰乡11373人,琴华乡8735人,洞靖乡10122人,桥业乡14889人,巴别乡15614人,五村乡13949人,雷圩乡6660人,坤平乡10494人。 2000年,田阳县辖7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91973人。 2003年田阳县行政区划一览辖7个镇、8个乡:田州镇、那坡镇、坡洪镇、那满镇、百育镇、玉凤镇、头塘镇、百峰乡、琴华乡、洞靖乡、桥业乡、巴别乡、五村乡、雷圩乡、坤平乡。 2005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76号)同意调整田阳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百峰乡,整建制并入那坡镇,那坡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琴华乡,整建制并入坡洪镇,坡洪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桥业乡,整建制并入洞靖乡,洞靖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雷圩乡,整建制并入五村乡,五村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坤平乡,整建制并入玉凤镇,玉凤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3个乡:田州镇、那坡镇、坡洪镇、那满镇、百育镇、玉凤镇、头塘镇、洞靖乡、巴别乡、五村乡。百峰乡并入那坡镇;琴华乡并入坡洪镇;桥业乡并入洞靖乡;雷圩乡并入五村乡;坤平乡并入玉凤镇。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13]140号)批准同意五村乡改为镇建制。同年,自治区和百色市决定以那满镇露美村为核心,将周边村情相近资源相同的3个乡镇16个行政村(188个自然屯)涵盖29300多人的贫困区域规划为露美片区,实施整体扶贫推进。 2014年12月,经自治区批准,洞靖乡建制变更为镇建制,原所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洞靖撤乡设镇。 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田阳县等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2019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调整百色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田阳县,设立百色市田阳区,其管辖行政区域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维持不变。

更多>> 田阳区地理环境

    境域 全区总有人口33万人,居住着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是明代抗倭女杰瓦氏夫人的故乡,是邓小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 田阳区地处广西西部,右江河谷中部,城区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200多公里,距百色市38公里。东至南宁,西通云南、贵州,南经德保、靖西市直至越南,北过巴马、东兰进入河池市。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由南部石山区、北部土山区、右江河谷平原三类不同区域组成。气候 田阳区地处素有广西“天然大温室”或“天然大棚”之称的右江河谷中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右江河谷一带,广西著名高温地区之一,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100毫米,水利设施完善。热量满足一年三熟需要,年无霜期为307~352天。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气候和水利条件,是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冬季蔬菜、水果生产的好地方。

更多>> 田阳区金融休闲

    2015年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11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88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8390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增长9.5%。 农业 田阳区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热能丰富,无霜期长,土地肥沃,水利纵横交错,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右江河谷平原是集粮蔗果菜水产于一身的鱼米之乡,南北部中低山具有发展林牧土特产的优越资源。民国23年版《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奉议县有水田35万亩,产稻谷2000万公斤,平均亩产57公斤,按田阳区总人口平均,每人生产稻谷162.3公斤;恩阳县有水田14.68万亩,产稻谷950万公斤,平均亩产64.7公斤,人均产稻谷108.6公斤。”奉议、恩阳两县合并为田阳区后,区域作了较大调整,民国24年(1935年),田阳区耕地面积27.1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2万亩,总产粮食1.578万公斤,平均亩产79公斤,人均产粮137公斤。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和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民。建立农业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乃至生产责任制。开展较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造田造地,改变耕作制度,改造中低产田,推广优良新品种,提高复种指数,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成为广西商品粮基地县之一。90年代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经济工作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强化农业科技意识,增加投入,划定农田保护区,引导农民走“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之路,大力推广“稻稻菜”、“瓜稻稻”一年三熟耕作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林、牧、渔业各占的比重趋于合理。1995年与1949年比,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45.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48.89%,粮食总产增长3.56倍,平均亩产增2.1倍,农业人均产粮增269公斤,增长1.5倍。糖蔗总产增21.1倍。1995年田阳县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下同)44381万元,占田阳县工农业总产值53.44%,其中种植业产值3439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77.49%;林业产值1164万元,占2.62%;牧业产值7789万元,占17.55%;渔业产值1036万元,占2.33%。工业 田阳县工业始于手工业作坊。民国18年(1929年),有私营手工业纺织棉布、毛巾,编竹具,制造木器、草纸、农具、家具,加工副食品,榨食油、桐油,榨甘蔗制糖。那坡镇黄恒栈办1间半机械半手工生产的烟丝厂,安装25匹马力煤气机和12千瓦直流发电机各1台;在南部山区,有庚辛、民生、星鑫、天成、金声等会社和恒华矿产公司开采金矿和锑矿。民国24年,在那满乡发现石油岩,次年广西省政府在那满建一座煤油厂,只试产未投产。37年,四厢乡(今隆平村)有手工织棉布、毛巾、布鞋共20户,产品销往巴马、东兰、德保、靖西、田林和云南邻近县等地;酱料加工,田州有3户,古美有7户,“古眉酱”香甜可口,远销香港、澳门。 解放初期,私营矿业停办。1950年,田州镇有3家(户)手工作坊,铸造犁头和榨桐油,产值共3.34万元。1951年,县人民政府接管那坡镇黄恒栈烟丝厂,从此国营工业企业兴起。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年4家私营工业企业转为公私合营。年底,县国营工业企业7个,产值190.35万元;县集体工业企业6个,产值101.3万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4个,产值46.28万元。1958年,县糖纸厂建成投产,糖和纸成为县工业主要产品,当年在“大跃进”左的影响下,盲目兴办一批工业企业。1959年田阳县工业产值猛增到1391.11万元,比1957年增长1.62倍。由于缺乏原料和技术设施,一批企业亏损,1960年后一批企业关闭下马,1962年田阳县工业产值只有342.47万元,比1957年下降35.60%。为此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4年工业生产回升,70年代初恢复千万元大关,1976年又突破2000万元,1978年上升至3156万元。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工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乡镇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步形成包含制糖、轻工、机械、建材、食品、纺织、造纸等内容的工业体系。其中,制糖、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迅速扩大。1989年,田阳县工业企业有2098个,总产值5714.89万元。1986~1990年,田阳县实施“七五”计划,工业方面突出建设和改造一些重点项目,如安排对县糖厂、造纸厂的扩建和技改,1990年糖厂日榨能力比建厂初期提高10倍。电力工业年产0.07亿度电,超“七五”计划任务;木材加工1.47万立方米,是计划任务的3倍多;原煤生产达5.12万吨,是1985年的5倍。1990年迅速崛起的乡镇工业总收人为3920万元,是1985年的2倍多。从此,工业在田阳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是,“七五”时期(1986~1990年)由于物价上涨、原料紧缺、市场疲软、资金不足等原因一度影响工业生产,加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的生产与市场脱节,产品质量跟不上而走入低谷。“八五”时期(1991~1995年),工业方面坚持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抓好工业改革,执行中央“关、停、并、转”政策,同时,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下功夫改进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科技水平,走投入少、产出多、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路子。1991~1995年,工业生产出现有史以来发展较好的形势。至1995年,田阳县工业企业增至3601个,产值达32282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4%,乡镇及其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有5974人,固定资产原值30724万元,净值26067万元,产值20784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3.48万元,利税3155万元,与1990年比,产值增长78%,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11%,利税增长47%。属地区、自治区驻全的工业企业有12个单位,1995年产值6390万元。

更多>> 田阳区文化教育

    民间艺术粤剧 清末至民国初年,随广东商人传入田阳县,民国17~19年(1928~1930年),业余粤剧团队,田州镇有同乐社、永乐社、平乐社、美育社、协群社等,那坡镇有陶然社、粤乐社,古眉村有新士粤剧团。此外,那满、百育、百峰等乡也有粤剧演出活动。主要剧目有:《六国针对》、《五鼠闹东京》、《杨家将》、《红娘》、《胡不归》、《黛玉归天》等。 解放以来,逢年过节,县、乡(镇)文化部门组织文艺晚会,亦有粤剧剧目演出,那坡、田州两镇较为盛行。剧目除保留过去的传统剧目外,现代剧目有《神秘爹妈》、《血泪洒良心》、《苦尽甘来》等。彩调 又称“咯开”,清光绪元年(1875年),平旺村(今濑旺村)韦于帮到宾阳请彩调师傅杨卓群到奉议传艺。从此右江河谷的平旺、平泗、内江等蔗园聚居之地,产生了彩调剧,成立有分州班、平旺班、陶然班等,唱腔大多是“四平腔”、“浪里白”、“诉板”和“路牌”等,普通剧目有《王三打鸟》、《王二报喜》、《刘海砍樵》、《卖杂货》、《卖花嫁女》、《打刀救母》、《傻子卖罗裙》等。解放后,彩调主要在上述地区流传。二塘乡头塘村演彩调演了五代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冲断。1978年重新建队,至1989年,演出67台戏,平均每年6台,观众达10万多人次。壮剧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今巴别乡组织有壮剧老坡班,属南路,形成于德保马隘、靖西等地,后传入巴别、坡洪一带。因其唱腔多以衬音“呀哈”收尾,亦称“呀哈戏”;又因其产生流行于南路壮方言区内,解放后称“南路壮剧”。主要唱腔有“马隘调”、“平板”、“叹调”、“采花调”、“喜调”、“快喜调”、“快采花”、“高腔”、“诗调”、“哭调”、“寒调”等。用南部壮方言演唱,七言、五言句式。吸收邕剧、木偶剧表演艺术,角色分丑、旦、生、宫(净)。一般在春节、歌圩和清明时演出,有“开台”和“送台”风俗。解放前后均在本地演出,多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旧历四月初八、旧历七月十四等传统节日进行,主要剧目有《杨家将》、《宝葫芦》、《包公》、《田螺姑娘》等10多个。唐皇 说唱形式,唱词七言为主,押腰脚韵,用本地壮语演唱。形成于宋朝年间,其内容主要是咏唱唐朝宫廷内讧史实及唐明皇,因而得名,后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传统曲目有《文龙与俏尼》、《梁山伯与祝英台》、《武松打虎》、《李旦与凤桥》。解放后创编《赞书记》、《种子迷》等节目,唐皇演唱者一人或数人均可,无引子和过门,可用秦琴、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文物遗址花茶大榕树 位于百育镇新民村花茶屯。树下原有庙堂,“文化大革命”被毁,现仅存遗址。 1927年2月7日,黄治峰在这里的庙堂首次召开田阳县各乡农民运动骨干会议,中共田南支部书记余少杰到会指导。会上宣布成立奉议县农民协会,黄治峰为农民协会主任委员,会议制定行动纲领及作出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的决定。同年7月上旬,余少杰在花茶庙堂召开奉议、恩隆、思林、果德、东兰、凤山等县农民骨干会议,20多人参加。会议决定将各县农军编为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一、二、三路,韦拔群、黄治峰、余少杰分别担任一、二、三路总指挥,会后,奉议县农民自卫军由200人增加到600多人。同年8月7日,在余少杰的领导下,黄治锋在花茶庙堂召开奉议县第二次农运骨干会议,研究武装暴动问题,并举行二都暴动,活捉大恶霸黄锦升,次日召开群众大会,枪毙黄锦升。大榕树为田阳县重要革命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岑三爷庙 位于田州镇维新街26号。岑三爷即岑氏三世祖岑雄三儿子岑世元,世人为纪念他英勇善战、忠贞为国而捐资,于元朝始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庭院式四开间、砖木结构、飞檐走兽、琉璃瓦面,内壁四面为跌拐李等八仙图壁画。1929年12月15日,奉议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发布《告民众书》、《奉议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宣言》。12月下旬,奉议县总工会、共青团奉议县委员会、奉议县妇女联合会相继在此成立。今已不存在。奉议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在今田州镇维新街30号民房。1926年3月,黄治峰在此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有潘宪甫、罗有穆等。学员来自田阳县各区、乡的进步青年共60多人。课程有:《中国民族革命史》、《各国革命史》、《社会学浅说》、《农民运动之理论》、《三民主义》、《农民协会与自卫军之组织法》等。旧址房屋于1920年建,砖木结构,单开间2层小楼,3进民房。黄恒栈洋位于那坡镇上新街44号,原为黄恒栈商号三老板寓所。3进房组成建筑群,前进为法国式砖木结构3层平顶楼房,孔门式檐廊,梅瓶工栏杆。前楼面墙为中西结合式花鸟、花草壁画。1914年广东工匠设计建造。1929年12月17日,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洋楼成为恩阳县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到1995年该楼保存原貌。春晓岩遗址位于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西北。由将军洞、观音洞、蝗虫洞、鸳鸯泉等组成。岩洞相通,古人于洞口左右建造庙宇亭台和牌坊。岩洞上方书有“春晓岩”3个大字,牌坊两边书有对联:“春日初升风景朗开催燕语,晓风微动露轻花舞伴莺啼”。明代起,春晓岩成为右江河谷一带最大的壮族歌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当地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到此赶歌圩,附近田东、巴马、百色、凌云等县的男女歌手也云集而来,3天3夜对歌,有上万余人。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春晓岩是革命主要活动地点之一。1930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革命根据地,放火焚烧洞内的赤卫队员和群众,24人牺牲。春晓岩成为县重要革命纪念地之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驮岂烈士公墓位于百育镇百育村驮岂屯西北,驮岂是革命根据地。1931年1月5日夜,国民党文湘部和当地土豪钟少朴民团围攻驮岂屯,赤卫军30多人掩护群众撤进炮楼,与敌人激战1天2夜,赤卫队员和群众158人被敌人火烧,壮烈牺牲。村中幸存者用9口大缸装上遇难者残骸葬于驮岂屯西北。解放后195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墓立牌,牌坊石柱上题刻对联:为革命牺牲浩气充乎宇宙,作忠贞烈士英魂犹在人间”,横批为“光照千秋”。50年代后期牌坊遭拆毁。“文化大革命”中,墓碑上的151位死难者英名被用水泥涂抹,“文革”后才清除。1990年4月5日,百育乡人民政府再次修整。199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建烈士纪念碑。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