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津市市概述

    津市市区号:0736津市市邮编:415400津市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下游,湘鄂两省交界处,地处巴陵名胜岳阳楼与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之间的中心点,素有“湘北明珠”之美誉。市境总面积564平方公里,人口25万,聚居着土家、苗、回、侗、瑶等12个少数民族。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远在3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进而长期定居下来,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古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现出土了1.4万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新旧石器时代的各类石器,有从远古时代到清代的各种陶器、青铜器、铁器、兵器和大量历朝历代的钱币及波斯金币等,特别是出土了全国少有的金鼎、鼎盖、仿花觚、铜伎俑,被列为国宝。津市新洲是秦时千里寻夫的孟姜女的家乡,如今这里尚有孟姜垸、姜女祠、望夫台、镜石、绣竹等有关孟姜女的遗址、遗迹。新洲还是东晋孝武帝时吏部尚书车胤的故里,其“囊萤夜读”的动人故事一直为古今教科书所载,车公祠、囊萤台、萤台书院、车胤墓等遗址至今犹存,每年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津市古为荆楚之地,正值澧水九条干支流汇合处,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在此“傍津设市,贸易互利”,津市由此得名。明嘉靖年间,津市已形成“千户之聚”的港口集市。清咸丰、同治年间,则“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与湘潭、衡阳、益阳、常德、洪江并称为“湘省商人营业辐辏之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水运枢纽、流通商埠的城市格局,奠定了津市在澧水流域经济活动中的中心地位。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5日建立省辖市,1958年改为地辖市,以后数度易制,1963年撤市改镇,1979年12月恢复地辖市制,1988年2月改为省辖市建制。津市属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的地带,且处在富庶的澧水流域山区和肥沃的洞庭湖滨的结合点上,丘陵、平原兼而有之,从而构成了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地形以澧水为天然分界线,西南岸为山岗丘陵,东北岸为江汉平原边地,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升降明显,因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热同步,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良好的气象条件,既可保证粮、棉、油、麻等多种需水作物和亚热带经济林木的生长,又对发展工业、繁荣市场、兴办旅游业极为有利。水资源非常丰富。津市东濒洞庭,南临沅水,西北有道、涔、澹三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南郊有11条溪河注入湖面广达4000公顷的西湖和毛里湖,与21个大小湖泊,95处水库,3038口水塘,构成稠密的水网。还有储量丰富的地下水。这些为津市经济、社会、科技、城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条件。土地资源潜力很大。植物资源有240多种,其中树木180多种,中医药植物60多种;用材林以马尾松、樟、栗、柏、黄檀为主;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油桐、乌桕、枣、桑、板栗、杨梅、柑桔、梨、桃、李、茶叶等。造纸原料——芦苇更是特别丰富。畜禽资源繁多,滨湖水牛、中国黑白花奶牛、杂交白猪、湘黄鸡、来航鸡、滨湖麻鸭等优良品种在全国久享盛名。水产资源有鱼类109种,特别是鳖、龟、鳝、虾、蟹和珍珠贝、银鱼、湘莲驰名国内外。矿产资源除盐、芒硝外,还有储量丰富的高品位的石煤、白云岩、石灰石、膨润土、陶土和优质矿泉水。津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采盐、食品、纺织、服装、制革、造纸、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建材、金属制品、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电力等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工业体系,食品、纺织、轻工、化工和机电工业构成了津市工业的五大支柱。津市素称“棉花窝,鱼米乡”,盛产粮、棉、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近几年来,郊区农村坚持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路,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使多种经营面积增大,品种增多,产量增长,农民增收,乡镇企业增速超常,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快。粮、棉、油、水产、水果、蚕桑、蔬菜、藠头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已列入湖南洞庭湖区商品粮基地之一,全省十大蚕桑基地之一,全省最大的藠头出口基地,澧水流域和湘鄂边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西湖渔场大面积溪水养鱼科研项目列入了全国科技星火计划。津市历来就是澧水流域和湘鄂边界的重要商埠,城乡市场繁荣,内外贸易活跃。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商业流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十分活跃,已有白厂丝、丝织品、绢丝、麻纱、服装、蚊香、猪鬃、油漆刷、皮革制品、水杨醛、味精、微电机、夯土机等70多种工业产品行销亚、非、欧、美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业产品出口占了出口总额的80%。农副土特产品出口主要有大米、蛋品、藠头、凤尾菜、湘莲等。全市人均出口创汇居全省前列。近几年还先后开辟了中俄、中越边境贸易。

更多>> 津市市历史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东濒洞庭,西连武陵,长江在此入湖,九澧在此汇流,南临沅江,西有“七省孔道”,又称“南北皇华驿道”,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 清咸丰,同治年间,津市为澧州所隶四镇之一,是时已是“舳舻蚁集,商栗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形成初具规模的水运枢纽、流通商埠的城市格局,迨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与长沙、湘潭、衡阳、常德、洪江并称“商务繁盛之区”1938年,津市始称津市镇,归澧县管辖。 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建市,1953年为省直辖,1958年改为地辖市,1963年撤市改镇,1979年12月恢复地辖制,1988年2月又改为省辖市建制。市人民政府驻市内。距省会长沙192公里。辖三洲驿、注家桥、襄阳街3街道办事处和新洲、渡口、保河堤3镇及6乡,58个居民委员会,125个村民委员会。

更多>> 津市市地理环境

    津市属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地带,处在富庶的澧水流域山区和肥沃的洞庭湖结合处。地形以澧水为天然分界线,澧水西南岸为武陵山余脉,东北岸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边地,整个地势由南向东北倾斜。 津市地处湖南4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东濒洞庭湖、南临沅水,北近长江,西北道水、涔水、澹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河岸长达76公里。境内有大小湖泊21个,河流11条,水库29座,水塘8038口,总共水面1.2万公顷。南部0.4万公顷面积的西湖为湖南省的第二大淡水胡。澧水干线由西往东入洞庭湖,北出松滋、虎渡两河沟通长江,形成为四通八达的水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