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概述

    行政区划 2013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辖4个镇、8个乡:巴里坤镇、博尔羌吉镇、大河镇、奎苏镇、萨尔乔克乡、海子沿乡、下涝坝乡、石人子乡、花园乡、三塘湖乡、大红柳峡乡、八墙子乡。境内有:兵团红山农场、黄土场开发区、良种繁育场。 人口 2002年年末,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人口10.08万人(少数民族3.31万人)(注:含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农村人口7.98万人;人口出生率11.28‰,死亡率3.42‰,自然增长7.86‰。2010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人口10.24万人, 民族巴里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民族有塞种人、呼揭、乌孙、凶奴、高车、柔然、突厥等他们都曾在巴里坤活跃,尤其是蒙古、汉、满、回、哈萨克等民族长期在巴里坤居住。2010年,巴里坤有汉、哈、维、蒙等13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35%,其他少数民族占2%。

更多>>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历史

    历史沿革 巴里坤古称蒲类国,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后为匈奴游牧地。东汉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后属匈奴。北魏属柔然、高车。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建蒲类县。宋代属伊州。元代属别失八里行省东境,始称巴尔库勒。明代属瓦剌和硕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内附,改巴尔库勒为巴里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巴里坤直隶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镇西府。清咸丰五年(1855年)裁府改设镇西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撒厅设镇西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哈密行政区。1954年恢复巴里坤县名,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属哈密市。

更多>>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地理坐标为东经91°19′30″~94°48′30″、北纬43°21′~45°5′19″,东邻伊吾县,南接伊州区,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蒙国界长达309公里。全县总面积38445.3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276.4公里,南北宽180.6公里。县城西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595公里,东南离伊州区131公里。 地形地貌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平均海拔1650米。巴里坤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受地质构造控制,大体可以分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类。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南部是巴里坤山,中部是莫钦乌拉山,北部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巴里坤山位于县境南沿,为天山山脉东段,绵延县境内160多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苏西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巴里坤县中部是天山支脉莫钦乌拉山,莫钦乌拉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中部高,西部陷没,全长70公里,海拔在2800-3200米之间。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东西走向,逶迤县境内17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 气候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属温带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650米,冬季严寒,夏季凉爽,光照充足,四季不分明。年均气温1℃,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43.6℃。无霜期98—104天。年降水量仅220毫米左右,蒸发量1638毫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可耕地50.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6.6万亩),每年实播30万亩左右,2011年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36.16万亩。巴里坤县域天然草场总面积2166.35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放牧草场2010.65万亩。全县湿地134万亩。林地面积122.7万亩(天然林109.8万亩、占91%,人工林12.9万亩、占9%),森林覆盖率1.45%。苗圃基地6个,总面积534亩(县中心苗圃400亩)。 动物资源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牲畜品种及种类有:巴里坤马、巴里坤双峰驼、驴、骡子,牛品种有:黄牛、荷斯坦奶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等,羊品种有:巴里坤哈萨克肉用羊、巴里坤绒山羊、阿尔泰大尾羊、细毛羊等,生猪品种有:长白条、杜洛克、大白猪等,禽品种种类有:三黄鸡、快麻鸡、肉杂鸡、鸭、鹅、大雁鹅、鸽子等。野生动物有马鹿、雪豹、野驴、黄羊、野猪、狼、沙狐、松貂、旱獭、雪鸡、沙鸡、鹌鹑、鹰、隼等百余种。 植物资源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野生植物有500多种,中草药有百余种,主要有肉苁蓉、甘草、麻黄、薄荷、益母草、黑枸杞、麻仁等,尤以雪莲为珍贵。雪莲、蘑菇、益母草被称为草原“三宝”。 水资源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大小河流46条,地表水资源量为2.71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为2.33亿立方米。加上泉水、坎儿井水,地表水径流量共3.42亿立方米。巴里坤县矿泉水储量经自治区水质委员会测定,储量为13.377万吨。据化验,矿泉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锶,是全国少数含锶多的天然矿泉水。 矿产资源 巴里坤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现已探明煤、石油、芒硝、黄金、膨润土等30余种。 煤炭:截至2010年,巴里坤煤炭资源远景储量预测资源量712亿吨(巴里坤煤田312亿吨,为国内稀缺煤种,是煤焦化和煤化工的良好原料;三塘湖煤田400亿吨,是优良的动力、发电和煤化工原料),已探明资源储量25亿吨(巴里坤煤田18亿吨、三塘湖煤田7亿吨)。 芒硝:巴里坤芒硝主要分布在巴里坤湖,截至2010年,资源净储量4893万吨,其主要产品硫化碱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5%,是全国三大硫化碱生产基地之一。 石油:巴里坤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塘湖盆地,面积2.3万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预测油气资源当量9.3亿吨,已探明石油资源量5.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00亿立方米,被国土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办公室验收确认为亿吨级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重点实验区块和实验项目。 风能资源 巴里坤三塘湖风区属新疆九大风区之一,风能资源丰富,年均风速8.2米/秒,年有效风速小时数达7344小时,满负荷发电2300多小时,技术开发量达到4897万千瓦,是新疆有效风速小时数最大的区域之一。 光能资源 巴里坤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空气干燥,大气透明度好,云量遮蔽少,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317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三塘湖盆地全年日照时数达3350小时以上,具有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优越条件。

更多>>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金融休闲

    综述 2013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43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比2012年增长4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8.2亿元,比2012年增长4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2亿元,比2012年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万元,比2012年增长1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1元,比2012年增加1509元。 农业 2013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种植小麦26.7万亩、蔬菜1.53万亩、饲草料5.36万亩、马铃薯1.52万亩,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流转土地10.8万亩,建成现代种植业示范基地30个。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48万元,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成效明显,重点扶持发展多胎肉羊良种繁育场2个、养殖育肥小区6个、奶牛养殖场1个和山南开发区生猪养殖基地,全县出栏各类牲畜59万头只。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以健坤牧业、农丰园、新地土特产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投入资金2.38亿元,圆满完成了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任务,实现了1435户5015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人均收入达到4156元,增收2048元。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培训各类人员6965人,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62亿元,人均劳务收入3787元,比2012年增长20%。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庙尔沟等6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黄土场等4座塘坝、柳条河大型灌区和西黑沟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东黑沟流域一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全面完工,新建通村油路47公里、牧道73公里,解决了42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工业 2013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国投条湖一号1000万吨/年煤矿项目开工建设,京能汉水泉三号800万吨/年煤矿项目和国投、京能煤电、煤炭分质利用项目前期工作进行。矿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头道沟、二道沟、二道白杨沟3座水库和三塘湖工业供水管网、二道沟水库至水厂引水管线等水利工程进行,京能汉水泉220千伏项目实施,天山电力220千伏升压站项目完工投运,笈笈湖—三塘湖—哈密750千伏输变电线路项目取得国家路条,S332线、三塘湖—额济纳铁路等交通枢纽工程进行。西部矿区总规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龙煤120万吨/年、同和90万吨/年煤矿建成投产,保利吉朗德300万吨/年、大安60万吨/年煤矿建设和明鑫、天顺煤矿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全年生产原煤570万吨,比2012年增长30%。风电产业实现大突破。三塘湖风电基地一期13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进行,华能、国投、东方民生、丰源、新华等风电项目完工,年内风电装机规模达到95万千瓦,全年发电11.7亿度,比2012年增长2.57倍。全年生产硫化碱10.2万吨。新疆太姥6万吨页岩油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试生产。 旅游业 2013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主要建设哈萨克民族风情园、怪石山景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全年接待游客51.1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1.12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6%和27%。

更多>>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教育

    历史文化 巴里坤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就有建置记载。巴里坤古称蒲类,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历史上曾有过蒲类(西汉)、甘露川(唐代)、巴尔库尔(元代)、巴里坤(清初)、镇西(清代)等不同称谓,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中心。 巴里坤文化淳厚,民汉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庙宇文化、城池文化、遗址文化等,被史学家推崇为新疆汉文化的宝地。巴里坤素有“古牧国”、“文化重镇”之称和“万驼县”的美誉,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2007年,巴里坤社火脑阁抬阁、民间故事、巴里坤小曲子、汉族节日习俗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共7个,巴里坤占4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