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宜州区概述

    宜州区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08°4′11″~109°2′44″之间,北纬24°0′10″~24°5′25″之间,东及东北部与柳州市的柳城县、柳江区及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 宜州区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2015年末,辖9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66.24万,除壮族外,境内居住有30个民族;2015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749万元,比2014年增长3.1%。 宜州区,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2015年3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宜州“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宜州区物产丰富,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中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主要风景名胜有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白龙洞游览区等。

更多>> 宜州区历史

    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桂林郡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河池市代管。 2004年7月6日,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调整宜州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三合乡,整建制并入刘三姐乡,刘三姐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利乡,整建制并入北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浪乡,整建制并入龙头乡,龙头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平乡,原太平乡太平社区和思榄、山湾、三兴、下维、围村5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太平乡拉并村划归石别镇管辖,原太平乡建安村划归北山镇管辖;撤销矮山乡,原矮山乡矮山社区和畔塘、宜畔、东屏、苏村、六坡、洛岩、岭坪、城障8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矮山乡六桥村划归同德乡管辖;将刘三姐乡马安村和怀远镇叶茂、龙村2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2014年5月,宜州区撤销洛东乡、刘三姐乡,设立洛东镇、刘三姐镇。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更多>> 宜州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宜州区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08°4′11″~109°2′44″之间,北纬24°0′10″~24°5′25″之间,境域东西宽101.5公里,南北长95.64公里,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区、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宜州区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10.20%。总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1.63%,占河池市总面积11.7%。气候宜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9.6一20.2℃之间,极端最高温39.8℃,最低气温-2.2℃。水文宜州区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

更多>> 宜州区金融休闲

    综述2015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749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3.1%(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847万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260802万元,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473100万元,增长9.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7%、23.6%和42.7%。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4%、-8.8%和98.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229元,增长2.5%。第一产业截至2009年3月,宜州区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成为中国商品粮基地县(区)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区),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区)。宜州区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2013年11月,宜州区是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桑蚕产业已成为宜州市优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宜州区桑园总面积发展到32.3万亩,全区养蚕138万张,养蚕总收入超过22亿元人民币,全区养蚕农户11.9万户51万人,占农村总户数90%以上,农民人均养蚕收入4970元。有1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茧丝绸加工实现总产值达14亿元,产品畅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全区有鲜茧收购资格的茧站270家,分布在16个乡镇200个行政村。2015年,宜州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37622万元,比2014年增长1.4%,实现增加值382157万元,增长1.1%。其中农业产值302290万元,下降6.2%,增加值226083万元,下降3.6%;林业产值28900万元,增长6.7%,增加值21620万元,增长6.4%;牧业产值269683万元,增长8.6%,增加值114262万元,增长8.3%;渔业产值16750万元,增长3.0%,增加值10879万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000万元,增长6.9%,增加值9310万元,增长6.6%。2015年,宜州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3323公顷,比2014年减少578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480公顷,比2014年增加120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286公顷,增加20公顷;甘蔗种植面积22091公顷,减少701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683公顷,增加1346公顷。年末实有果园面积6292公顷,与去年持平;桑园面积22210公顷,增加543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2.18万吨,比2014年增长0.1%;油料产量2716吨,增长1.9%;甘蔗产量125.83万吨,下降23.6%;蔬菜产量41.39万吨,增长9.8%;食用菌产量9341吨,增长34.8%;水果产量8.19万吨,增长3.7%。 2015年,宜州区造林面积883公顷,其中用材林680公顷,经济林203公顷。更新造林1342公顷。全年木材采伐量24万立方米,增长4.3%。松脂产量9735吨,增长34.6%。2015年末,宜州区生猪存栏17.14万头,比2014年增长3.0%;生猪出栏23.36万头,下降2.1%。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7508吨,比2014年增加2吨。其中猪肉产量17164吨,下降2.1%;牛肉产量4591吨,增长3.6%;羊肉产量899吨,增长3.5%;禽肉产量4350吨,增长1.7%。禽蛋产量891吨,增长3.0%。蚕茧产量61210吨,比2014年增长11.8%。2015年末,宜州区淡水养殖面积1663公顷,增长0.6%;全年水产品产量16968吨,增长3.3%。农业机械总动力54.59万千瓦,比2014年增长1.3%;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95千公顷,增长0.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33万吨,增长0.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11吨,增长1.3%;农药使用量751吨,增长2.0%;农用柴油使用量5105吨,增长1.2%;农村用电量6419万千瓦时,增2.1%。 第二产业宜州区形成了以“蔗糖、茧丝、矿产、食品、建材、水电、机械加工”为核心和支撑点的工业体系。2015年,宜州区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489220万元,比2014年下降10.3%,实现增加值155374万元,比2014年下降2.5%。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0.41,比2014年下降0.0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789万元,比2014年下降12.9%,其中轻工业产值310126万元,下降12.6%;重工业产值132662万元,下降13.7%。实现增加值137730万元,下降3.5%。2015年,宜州区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看,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50%)264.79万米,增长113.7%;水泥12.92万吨,下降68.0%;蚕丝3989吨,下降0.05%;成品糖15.59万吨,下降17.9%;自来水生产量1554万立方米,增长4.2%;人造板16.81万立方米,下降13.2%;饮料酒7213千升,下降3.2%;松香8880吨,下降10.8%;合成氨51476吨,增长132.8%;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4.24万吨,增长132.6%;合成粘合剂(胶粘剂)6.85万吨,增长11.6%;合成纤维聚合物8529吨,增长146.4%;电解锰6923吨,下降25.6%;硅3404吨,下降10.4%;发动机24.17万千瓦,下降20.7%;发电量100256万千瓦小时,下降0.4%。 2015年,宜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21058万元,比2014年下降8.4%。实现利税总额6293万元,比2014年增加15436万元。其中利润总额-11620万元,比2014年增加14351万元;应交税金及附加19667万元,增长0.6%。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5428万元,比2014年下降0.6%(按当年价格计算)。全区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5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2168万元,下降2.4%。第三产业2015年,宜州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326万元,比2014年增长9.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3717万元,增长11.0%,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82468万元,增长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4609万元,增长0.1%。从分行业看,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4.8%,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8.9%,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7%,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0.5%。2015年,宜州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79.7万美元,比2014年增长50.4%。其中,货物出口279.7万美元,增长50.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30万美元。接待旅游总人数288.60万人次,同比增长25.3%。其中接待国内旅客287.46万人次,同比增长25.4%;接待入境游客1.14万人次,同比增长10.4%。全年旅游总消费达37.47亿元,同比增长48.3%。其中外汇消费455.81万美元,同比增长16.6%。2015年末,宜州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7.87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9.94亿元,同比增长7.8%。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1.95亿元,同比增长10.3%。2015年,宜州区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0268万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1186万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082万元。

更多>> 宜州区文化教育

    地方曲艺彩调剧宜州区是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的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举办。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歌唱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宜州渔鼓宜州渔鼓在宜州民间普遍流传,传统唱腔轻快活跃。演唱者左手抱渔鼓,并持简板按节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过门旋律拍击鼓面。传统唱腔是单一乐段,反复演唱。解放后,文艺团体利用传统唱腔,配上新内容演唱。解放前渔鼓由民间艺人沿街卖唱。1992宜山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宜州渔鼓《李贵凉粉》(韦善光作词,廖寿德音乐设计,胡雪琴导演,刘焕姣等演唱)参加中国个体文艺会演获三等奖。[29] 名优特产宜州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宜州特色小吃:宜州牛肉条、三姐香粽 、宜州红兰酒 、豆腐瑶、瑶寨五香熏鱼、桑杆榆黄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