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黄梅县概述

    黄梅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湖北东部边缘,鄂赣皖毗邻地区,东邻安徽宿松县,西接武穴,北连蕲春,南与九江市隔江相望,,素有“鄂东门户”之称。黄梅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隋开皇十八年就有黄梅县之称。在黄梅这块热土上,曾留下陈胜、吴广起义军的足迹,弥漫过太平天国起义军激战的硝烟,树立起红十五军诞生的旗帜,有无数的黄梅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黄梅属北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侯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6.8度左右。水域广阔,河流、湖泊、水库众多,塘堰密布,共计河流34条,总长386公里,大小湖泊29个,大中小型水库24座,主渠道 366公里,长江水道59.2公里,从而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整体水系。全县总水面23213公顷,可养水面15720公顷,鱼虾贝类齐全,黄梅青虾驰名中外。全县耕地42960公顷,山地33533公顷,主产粮、棉、油,多种经济作物丰富,天然香稻、挪步园的云雾茶曾获国家优质奖和省一等奖。地下矿产资源已探明矿种储量的有:磷矿石1133万吨,铁矿石5008万吨,石英石1000万吨,长石矿2000万吨,钾长石5000万吨,重晶石50万吨,滑石粉矿 2000万吨,瓷铁矿9700万吨。花岗岩、石英石数亿吨,全县可利用水资源装机2万千瓦。 黄梅的文化历史悠久。黄梅名胜古迹遍及全县,发展旅游业很有条件。驰名中外的五祖寺,始建于唐,盛于宋,是我国佛教的主要圣地。坐落在破额山前的四祖寺重建如初,距寺不远的灵润桥、毗卢塔,造型奇特。西山挪步园云雾缭绕,幽静清新,崇山峻岭之中,宾馆楼房林立,实属避暑胜地。被誉为中华古梅“寿星”的蔡山晋梅,比浙江天台山的隋梅还年长300岁,堪称稀世之宝。黄梅是名扬海内外的黄梅戏发源地,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塞墩遗址,汉代英布王城址,南北朝时参军鲍照墓,宋代乱石塔、朱元璋题匾“天下第一山”的意生寺等,都是著名的古迹,这些已与江西的庐山、石钟山、龙宫洞以及安徽的九华山、黄山等旅游胜地连成跨省旅游网络。黄梅的区位优势独特。黄梅县是“鄂东门户“、长江中下游的交接地、华东经济圈与华中经济圈的结合部;是鄂、赣、皖三省边界地区商品流通的通道和区城的中心;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连接的区纽。长江“黄金水道”和柳界公路,平行过境,105国道和内河航道纵贯南北,“沪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一桥相连的九江机场,直接出关的远洋码头为我所用,境内交通便利,现有公路里程108公里,已形成了境内水陆交通网络。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已经开通,信息互联网已经形成,通信十分便捷,信息非常灵敏。

更多>> 黄梅县历史

    黄梅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晚期(1——4万年前)即有人类栖息。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境内即建有寻阳县,迄今2149年。 黄梅境内建县始于汉,初名寻阳。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置庐江国,领县十二,有寻阳。此为寻阳县名见于史册之始。 西晋永兴元年(304),划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立寻阳郡,约以今之太白湖、龙感湖一线的“江北故道”为界,北境划归蕲春县,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之寻阳县。 北境,东晋太元三年(378)改蕲春为蕲阳。南齐永明四年(486)析蕲阳县之东境立永兴县。隋开皇初(581),改永兴县为新蔡县。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名。唐武德四年(621),析黄梅为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置南晋州领之。八年(625),废州,省四县复为黄梅县。自此至今,县名未变。 江南寻阳县所辖今之黄梅地域,于东晋大兴元年(318)立侨郡新蔡。太元三年1378),为与北方新蔡郡相区别,例称南新蔡郡。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史册初著此地侨置苞信县。梁末(556),改苞信县为新蔡县。隋开皇九年(589),省寻阳、南 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县,复置寻阳县。此后,县名变动频繁,依次曰:彭蠡、彭城、湓城、楚城、浔阳。五代南唐时,改浔阳县为德化县,民国3年(1914)改曰九江县。25年(1936),划定鄂赣省界,将江北原属九江县之封郭洲,团牌洲等地归黄梅县,从此南北合一,统为黄梅县。

更多>> 黄梅县地理环境

    黄梅县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中部为丘陵及垄岗平原,中南部为湖泊,南部为滨湖沉积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县总面积78%。这里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无霜期达258天,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