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廊坊市概述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市区地理坐标:东经116°38′07″-44′06″,北纬39°28′42″-32′54″,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总面积6429平方千米。总人口408.3万人(2008年末)。市人民政府驻广阳区。邮编:065000。代码:131000。区号:0316。拼音:Langfang Shi。廊坊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种,创造和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编辑本段]历史上的廊坊十八世纪初廊坊还是一个偏僻小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之后才渐成集镇。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军首领西摩尔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奥八国联军沿京山铁路北侵,义和团奋起迎击,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城区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及东小街、南小街。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当时城区面积仅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条街道(4条主街与4条背街),全部为土路,且较狭窄,全长不足3000米。城区仅有房屋3000余间,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1949年初廊坊设镇,隶属安次县。1950年安次县政府迁驻廊坊。1958年全国农村以社代乡,廊坊镇遂并入廊坊公社。1965年又重新恢复廊坊镇廊坊建制。1969年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迁址廊坊。 1975年,将廊坊公社划归廊坊镇。1982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地辖),1983年安次县并入廊坊市。198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原廊坊市改为安次区。

更多>> 廊坊市历史

    滕中新老人曾在廊坊市党史部门工作多年。老人告诉我们,廊坊在20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落,那时的名字叫“郎房”。清乾隆十四年《东安县志》(东安,现廊坊市安次区)记载:“郎房,离城(指东安县城,现安次区光荣村)三十里;方位,县城东北路。”那时的廊坊,只有十几户人家。“郎房”演变成“廊房”,源于晚清光绪年间京奉铁路(现京山铁路)的修建。铁路修通后,1897年在郎房村西设立火车站,站牌为“廊房”。滕中新说,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当时修建铁路的勘测人员很多来自北京,在北京前门一带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等地名,因此这些早期的铁路修建者将“郎房”写成了“廊房”并被沿用下来。 从“廊房”变成“廊坊”,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滕中新分析,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书写好看、方便或者图省事,将“房”写成“坊”。 三角地上成长起现代小城 在廊坊人的记忆中,廊坊的成长与铁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晚清时期,京山铁路修建并在廊坊设站。随着铁轨的延伸,在原来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客商开始云集,人口与日俱增。短短几年,廊坊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并随着义和团“廊坊大捷”蜚声国内。 如今,穿行在廊坊市区笔直宽阔的马路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看不到半点过去村庄的影子,曾是高宅大院的“侍郎房”更是早已无迹可寻。 如今从横跨京山铁路的银河大桥西行,便来到了廊坊的“原点”——— 当年的郎房村。老廊坊人将这里称为“三角地”。如果不是当地老人的指点,我们险些与廊坊最古老的元素擦肩而过。窄窄的街道,临街的房屋有的出租作了美容美发店,有的开成了小饭馆。虽然店铺的招牌还不算陈旧,但灰暗、破损的墙体让人一看便知这已是有年头的老屋。紧靠京山铁路的,是已经被废弃了的廊房火车站。这座晚清时期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更显寂寞,偶有列车疾驰而过,巨大轰鸣声惊起了在铁皮屋顶上“踱步”的几只麻雀。 随着1989年廊坊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和城市的发展,这里渐渐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这里的老居民绝大多数已经搬走。站在银河大桥上向四周眺望,桥下被一片砖红色填满的三角地在远处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反而透出几分沧桑与质朴。对于这片早已失去往日繁华的地方,廊坊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开发一定要与保护并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放飞人们怀旧思绪的一个绝好去处。

更多>> 廊坊市地理环境

    廊坊市是河北省辖市。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380万,所辖三河市、霸州市、广场区、安次区、大厂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等10个县(市、区)。年平均气温11.8℃,年平降水量594.3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廊坊市环绕于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周围,有着与生俱来的地理优越。贯穿廊坊市区的京津塘沽高速公路,30分钟便可到达北京市和天津市,1个小时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天津国际机场和天津新港。通过中国东北地区的京沈高公路横贯廊坊市北部。境内还有京开、京哈、京津等11条国家和省级公路,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秦、京沪、京九等铁路贯穿境内。 廊坊蕴含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地质储量上亿吨的石油、近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以及30-90℃的地热矿产资源。如果说,20世纪八十年代缔造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九十年代造就了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那么21世纪的目光将聚集在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大北京经济圈。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大北京经济国圈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是21世纪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区。作为京津走廊轴心地位的廊坊,将在未来的大北京经济圈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将成为21世纪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与合作的最佳战略基地。

更多>> 廊坊市金融休闲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1.5亿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95.6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326.6亿元,增长17.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1:55.7:30.2调整为12.3:56.6:31.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1.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22.4亿元,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5.9亿元,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6.0亿元,增长35.0%,增速比上年回落14.1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2亿元,增长23.0%。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2319万美元,增长21.1%。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5.6亿美元,增长50.9%。其中,外贸进口总额20.4亿美元,增长85.5%。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22.1亿元,增长27.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9亿元,增长27.5%。据户籍统计,年末总人口408.3万人,比年初增加6.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7万人,出生率为14.11%,死亡人口1.9万人,死亡率4.59%,净增人口3.9万人,自然增长率9.52%,比上年提高0.59个千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2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6155元,增长9.9%。

更多>> 廊坊市文化教育

    我市市区设有群艺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管所、梆子团、评剧团、艺研所、画院等文化职能部门。现辖的11个县(市、区),有文化馆9个,县级图书馆7个,县级电影公司9个,县级影剧院9个,县级新华书店15家,县级文物保护所9个(重点馆藏文物1800余件),有乡镇文化站97个(达到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89个站有站长,站址总面积为36367平方米,合每站400平方米,图书室的总藏书量371028册),有乡镇电影队98个,艺术团体10个(评剧团6个,河北梆子剧团3个,文工团1个,年演出2500场。其中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1994年曾被中宣部、文化部树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团长赵德平被评为一级编剧、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津贴),艺术学校4所。 近年来,我市为加快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步调,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重视广场文化的建设。目前,市区建有较大文化广场4个,它们分别是开发区会展中心广场、火车站广场、世纪广场和时代广场,其中时代广场面积有近7万平方米,属我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文化广场。4个县(市)的文化广场档次也较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开展文化活动、娱乐、休闲的场所,其中霸州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被省厅命名为“河北省十佳文化广场”。 二、民间艺术方面。 我市农村文化以种类繁多的秧歌花会表演局多(也称民间舞蹈),主要有中幡会、狮子会、挎鼓会、高跷会、杠子会等10余种。目前我市已有各类花会320多道,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