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永胜县概述

    永胜县地处滇西北丽江市的中部地区, 距省会昆明市516公里。这里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松坪乡境内发现了“ 云南白猴”;金沙江围西折东贯南部地区出境,鲁地拉电站、龙开口电站和正在建设的金安电站等三座大型电站坝址呈梯字分布在流经本县的215公里江段上;金沙江沿岸,旱坪众多,气候干热,是一块待开发的黄金宝地。 在中部断裂带上的程海镇境内,宝石般镶嵌着美丽的程海——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目前唯一一个)能自然生长螺旋藻的地方;美丽的程海湖畔,凤羽山下,曾是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一始祖——毛太华——生活三十余年并留下后裔的地方;在县城西北部,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红石岩古地震遗址。永胜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因地势高差及多种地貌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垂直气候,具有“江边酷暑高山寒,一层平坝一层天”、“一日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且因光、热、水土及生物资源垂直差异明显,全县物产丰富,素有“滇西北粮仓”之美称,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涛源乡,是全世界稻谷产量最高的地方(单季亩产1196公斤)。永胜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近几年来,县委、政府立足本地独特的气候、水土和生物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13年置永北县。1934年改永胜县。据《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2005年,撤销金官镇和梁官镇,合并设立三川镇,镇政府驻原金官镇政府驻地;撤销板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顺州乡,顺州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极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涛源乡,涛源乡政府驻地不变。

更多>> 永胜县历史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胜县为遂久县地,属越西郡,首府设在至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直至东汉。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设置郡县,将遂久县改属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东晋时名姑复县,仍属云南郡,直至梁、陈。唐武德七年(624年),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设置北方赕,后改名成偈赕,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年),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 曾任大理国王的高升泰的子孙,世代镇守此郡,统治时间长达800余年。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施州(辖今永胜、华坪两县),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北胜”一名的来历为:忽必烈从甘肃出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以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取名 “北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金沙江东岸的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地,仍以高氏为知府,属丽江路管辖。 明洪武十五年(1 382年),征南大军进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开初,仍以北胜府治理。十六年(1 383年),改北胜府为北胜州,降章氏为北胜州副同知,高氏为北胜土知州,属鹤庆军民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改土归流”。除管辖北胜、永宁、蒗蕖、顺州外,又在永胜县城区、三川坝(金官、梁官)、南区(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乡镇)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分设千户所5个, 百户所50个, 以及前后马军、黑伍、东西马场。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从此不属澜沧卫管辖。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清兵入云南,北胜等地官府附清朝。十七年(1660年),永胜、华坪仍称北胜州。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康熙五年(1666年),北胜州属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消澜沧卫屯伍制,军屯土地、户籍人口、赋税等统属北胜州管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永宁、蒗蕖、顺州隶属。“永北”二字的来历,实为永宁、北胜之综合。 四十四年(1701年),永北府同知武烈兼宾川州知州事,此事载鸡足山金鼎寺石碑。雍正二年(1724年),丽江土知府木氏“改土归流”;次年,木氏所属梓里、睦科、大弯、米厘、松坪、喇嘛、楼子海等地(即今松坪、大安两乡)划属永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属迤西道,其地域、赋役、学制不变。主要官员品级则由四品降为五品。下设流官衙坪经历司、北胜州土支州高氏、北胜州土副同知章氏、永宁土知府阿氏、蒗蕖土知州阿氏、顺州土州同子氏、羊坪土千总李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华荣旧衙坪两经历署,设荣坪县(民国二年称华坪县),仍属永北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政权仍沿清制,称永北直隶厅。民国2年(191 3年),全省各府、厅、州一律改县,省以下留道。永北属胜越观察道使管辖;统治机构称县公置,官称县知事,县知事以下设分治县。 民国3年(1914年)改观察使为道 尹,永北县以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名分县),再辖土司约甲。 民国18年(1929年)8月,县公署改名县政府,县知事改名县长。废道制,直属省。 民国21年(1932年)3月,中央通令废除县佐。永北所属县佐,实行民国23年(1934年)始行撤销,以宁蒗为设治局,直属省。 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府、厅、州制, 留县,属滇西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云南省召开会议讨论建制问题。当时,永北多事,三川冯李械斗死伤百余人,滇西镇守副使罗树昌反唐继尧失败,滇军长张汝骥反龙云退守永北全军覆没,都发生在永北。认为“北”为败北之意,是不祥之兆,要求改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长宋朝选任职,地方官绅提出改名,曾以永胜、永靖、纪泽三名报批。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正式批准,改为永胜,并沿用至今。 永胜之名,来源于元代设置的北胜州(府)及其属州永宁州。北胜的来历,据《滇考》载,元兵自北南来,"首捷此土,故名"北胜";永宁亦因忽必烈驻跸而得名,寓有永远安宁之意。明清时期合北胜、永宁而设永北府、永北直隶厅,民国设永北县,又改名永胜县。新石器的发现,说明四千年前永胜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人类生息繁衍。唐宋时期又有不少白、彝、傈僳等族的先民迁此定居,而大量汉族迁入则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在此推行"寓兵于农"政策时,湖广等地官兵及其家属万余人屯田定居此地。因而永胜至今尚有众多以官、伍、营、所、军称谓的村名,当是屯垦移民的语言证据。永胜县城始建于此时,传统的棋盘式格局至今犹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北胜州人口为15994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北胜州人口已达33893人。清代建立"绿营"兵制,设置以防卫治安为主要任务的"汛塘",也有不少内地人落籍永胜。解放以后,永胜各民族人口增长很快,到2001年全县人口为38.04万人,其中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傣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1.59万人。

更多>> 永胜县地理环境

    永胜县境内最高海拔3963米(一说4020米),最低海拔1056米,相对高差2900多米。复杂多样的地貌,北高南低的地势,形成独特的气候。在海拔2140米的永北镇(县城),年平均气温13.5°C;在海拔1300-1600米的金沙江畔,年平均气温18.4°C;极端最高气温32.2°C,极端最低气温-11.2°C,全县大致分为高寒、中凉、中温、低热四种气候类型。永胜降水呈现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南少北丰、高湿低干的特征,海拔较高的东北及西部地区,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中部地区(城关和三川坝),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南部的程海和金沙江沿岸为干热区,年降雨量585.3~710毫米,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2倍。这种由北到南,从高到低,从冬春到夏秋的水热分布模式,具有典型的立体性气候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