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澳门半岛概述

    澳门半岛是组成澳门的四部分之一,是澳门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门最早开发的地区,有超过四百年的历史。位于澳门半岛的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澳门半岛原是海岛,后因西江上游带来的泥沙冲积成一道南北方向的沙堤,使这个小岛成为与大陆一体相连的半岛。 澳门半岛在数千年前为一海上小岛(澳门岛),为万山群岛的一部分,其后因珠江口西侧的泥沙而令珠海和澳门之间形成一连岛沙洲(现址于今日的关闸),澳门岛才开始与中国大陆相连,加上多年的填海才形成今日的澳门半岛。 澳门半岛的平地大部分由填海取得。据统计暨普查局(2005年)资料,澳门半岛的面积约为8.9平方公里,人口约38.8万人。 澳门半岛的北面关闸地区和广东省的珠海市拱北连接,西面与同属珠海市的湾仔对望,南面与氹仔隔海相望,东北面则与香港的大屿山隔珠江入海口相望。 澳门半岛的最高点为东望洋山北峰,高度为海拔93米。 澳门半岛由五个堂区组成,分别是: 花地玛堂区 圣安多尼堂区 大堂区 望德堂区 风顺堂区

更多>> 澳门半岛历史

    澳门古称“濠镜澳”,几百年间,辗转相传,形成不少地名,主要的有澳门、香山澳、濠镜、濠江、镜海、马交以及澳门街等。濠镜,本作蚝镜,是澳门之本名;其得名是因为澳门半岛东、西两侧各有环形海湾(后经多次填海拓地,现在海岸线已渐趋平直),每当风平浪静的月明之夜,海水泛着银光,平滑如镜,好像牡蛎外壳的内壁一样,澳门及其附近盛产牡蛎,广州话叫做蚝,其壳的内壁平滑光亮如镜,人称蚝镜;澳门遂以此得名。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写道:“蚝镜……去香山东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湾,海水环之。”后因“蚝”字较粗俗,便将蚝镜改作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记略》一书中说:“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环。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由于澳门北湾只是一段河道,所以从濠镜又引申出濠江这一个别名。还有海镜、镜海、镜湖等别名也都是从濠镜演变而来的。澳门之得名,是因为濠镜成了“澳”,而且地形似“门”,故合称“澳门”。澳门历来是中国领土,原属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中山市)管辖。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交易的权利。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以晾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乘机扩大了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和1864年又先后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北京条约》,其中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其它处无异”。此后葡一直占领澳门并将其划为葡领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3年3月31日,中国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中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除外交和国防事务以外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更多>> 澳门半岛地理环境

    澳门半岛在数千年前为一海上小岛(澳门岛),为万山群岛的一部分,其后因珠江口西侧的泥沙而令珠海和澳门之间形成一连岛沙洲(现址于今日的关闸),澳门岛才开始与中国大陆相连,加上多年的填海才形成今日的澳门半岛。 澳门半岛的平地大部分由填海取得。据统计暨普查局(2005年)资料,澳门半岛的面积约为8.9平方公里,人口约38.8万人。 澳门半岛的北面关闸地区和广东省的珠海市拱北连接,西面与同属珠海市的湾仔对望,南面与氹仔隔海相望,东北面则与香港的大屿山隔珠江入海口相望。 澳门半岛的最高点为东望洋山北峰,高度为海拔93米。 澳门半岛由五个堂区组成,分别是: 花地玛堂区 圣安多尼堂区 大堂区 望德堂区 风顺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