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武鸣区概述

    武鸣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意为“以武而鸣于天下”,位于南宁市北部,西和西南与隆安县、平果县交界,北接马山县, 南邻南宁市区。2014年,武鸣区幅员面积3378平方公里,辖13个镇;总人口68.66万人(2009年),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07亿元。武鸣区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壮语以武鸣方言为标准音,被誉为“中国壮乡”, 每年在武鸣城区举办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已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更多>> 武鸣区历史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今区境属象郡地。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今区境属南越国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区境东属领方县,西属增食县地,隶郁林郡。三国属吴。元兴元年(264年),领方县、增食县分别改为临浦县、怀安县,今区境分属郁林郡的临浦、怀安县地。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临浦、怀安县分别复称领方、增食县。今区境分属郁林郡的增食、领方县地。东晋大兴元年(318年)置晋兴县,属晋兴郡,增食县改为增翊县,今区境分属晋兴郡的晋兴县和郁林郡的增翊、领方县地。南朝属晋兴郡增翊、晋兴县和领方郡领方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领方郡,领方县属郁林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今区境分属郁林郡的宣化、领方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领方县地设止戈等7个县。武德五年析宣化县置晋兴县、朗宁县。今区境分属朗宁、晋兴、止戈等县地,隶邕州。五代属南汉。分属朗宁、晋兴、止戈县地,隶邕州。宋开宝五年(972年),撤朗宁县,改为永宁乡,并入宣化县;晋兴县改为乐昌县;废止戈县,改为止戈乡,并入上林县。隶邕州。同年,撤封陵县并入武缘县。景祐二年(1035年)撤乐昌县并入武缘县,武缘县治所移到原乐昌县葛圩苏村(今双桥乡苏宫村板苏屯),今区境始为武缘县地。治平四年(1067年)拨上林县止戈乡和宣化县永宁乡入武缘县。县治仍在今双桥乡苏宫村板苏屯,隶邕州。元属武缘县地,隶南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缘县治所由葛圩苏村移至今县城。明正德六年(1511年)七月在今区境两江乡东北一带置凤化县,嘉靖七年(1528年)凤化县治移到上林县三里。今区境仍属武缘县地,初隶南宁府,隆庆六年(1572年)隶新宁州,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改隶思恩府。清属武缘县地,隶思恩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思恩府,县人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崇尚武功,意“以武而鸣于天下“,将武缘县更名为武鸣县,随后又升为武鸣府。民国2年(1913年)6月,复称武鸣县,隶属邕南道,民国3年(1914年)6月邕南道改名南宁道。民国15年(1926年)6月废除道制,武鸣区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1930年),属宾阳民团区。民国21年(1932年)改属南宁民团区,区治武鸣。民国23年(1934年)属南宁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1939年)2月属武鸣行政督察区,区治武鸣。民国29年(1940年)4月属广西省第八区。民国31(1942年)年3月并区,划归广西省第四区,区治南宁。民国37年(1948年)改属广西省第十一区,区治武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成立武鸣人民专员公署,1949年12月3日武鸣解放。县名仍为武鸣县,县治不变,属武鸣人民专员公署。1950年属武鸣专区。1951年1月,划属南宁专区。8月,改属宾阳专区。1952年4月,改属邕宁专区;12月,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属桂西壮族自治州。1957年12月,改属邕宁专区。1958年,属南宁专区;12月与隆安县合并,称为武隆县,县治在武鸣城厢镇。次年5月两县复分,武鸣县属南宁专区辖。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武鸣县划归南宁市管辖。2015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决定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以原武鸣县的行政区域为武鸣区的行政区域,武鸣区人民政府驻城厢镇兴武大道245号。

更多>> 武鸣区地理环境

    武鸣区位于南宁市北部。地跨北纬22°59′—23°33′与东经107°49′—108°37′之间。与上林县、宾阳县、邕宁县毗连,西和西南与隆安县、平果县交界,北接马山县, 南邻南宁市区。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1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7公里。武鸣区总面积3378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1.4%。地形地貌 武鸣辖区地层出露以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第三系分布较广,下奥陶统、白垩系次之。总厚度15158—17961米。东部大明山连绵高耸,峰峦重叠,山势雄伟,并延伸向东北、东南,朝着武鸣河谷呈扇状分布,构成环绕北、东、南三面的马蹄形高丘陵、山地。西北部高土坡连绵,西南部为石灰岩群峰,中部是丘陵、岗地、平原相间交错,呈小盆地。武鸣区山地2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7%,平地702平方公里,占20.9%,丘陵2139平方公里占63.5%,其他298平方公里,占8.9%。气候特征 武鸣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多雨,春秋季易旱,冬季温暖少雨,偶有霜雪。年平均气温21.7℃,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8.6℃,极端最高气温40.7℃;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0.8℃。自区西南向东北,常年温度递减1-2℃。大明山上和山脚温差达7-10℃。境内年降雨量1100-1700毫米,呈东北向西南递减,南北差300-500毫米,东北部多有暴雨。但也有寒、旱、涝、风、雹、冰、霜等灾害天气。

更多>> 武鸣区金融休闲

    综述 2014年,武鸣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增幅虽比2013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高出南宁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南宁市六县之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亿元,比2013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37.4亿元,比2013年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58.6亿元,比2013年增长22.7%,第三产业,达到了两位增长。2014年,武鸣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53∶20调整优化为26.3∶51.7∶22.0,第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高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1.7%,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3.5%,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4.8%,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呈协调发展态势。第一产业 武鸣绿色的行板武鸣绿色的行板武鸣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耕地面积10万公顷,盛产水稻、玉米、黄豆、花生、甘蔗、木薯、水果以及蔬菜等农作物产品,畜禽、渔业也同步发展。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大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广西蔗糖生产基地县及广西木薯生产基地县。农业是武鸣区的重要经济,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民国32年(1943年),武鸣区粮食产量为10296.4万斤,消费13092.6万斤,尚不足2796.2万斤。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1957年,武鸣区粮食总产量达9613.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58.3%;农业总产值4950万元,比1949年增长63%。1990年粮食总产量25970.4万公斤,比1972年增长31%,农业总产值23155万元,其中农作物种植业占67.02%、林业占2.19%、牧业占19.83%、副业占9.09%、渔业占1.87%。2014年,武鸣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7.4亿元,增长9.0%;林业总产值4.6亿元,下降9.9%;牧业总产值36.2亿元,下降0.5%;渔业总产值4.4亿元,增长4.7%。粮食产量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38万吨,增长2.9%;糖料蔗产量190万吨,增长0.2%;木薯产量(折干)25.64万吨,下降10%;花生产量4.04万吨,同比增长21.6%;水果产量64.64万吨,增长12.2%;蔬菜产量95.74万吨,增长7.3%。武鸣区生猪出栏139.13万头,增长1%。水产品产量4.45万吨,增长4.7%。第二产业 武鸣新貌武鸣区工业发展基础良好,主要产业有制糖、淀粉、建材、造纸、饲料、医药化工、矿产加工等。武鸣区农副土特产品如甘蔗、烤烟、水果及建材和金属矿产铜、钨、锰等资源丰富,可为工业生产提供较充足的生产原料,解放前至解放初期,武鸣区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主要是烟丝加工、土法制糖、铁木农具制造、酿酒、纺织、缝纫等。1951年,工业总产值123万元,比1949年增61.84%。1952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2家,产值160万元,1953-1957年武鸣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1.8%。1990年,武鸣区工业企业206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6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60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拥有香山糖厂、东江糖厂、卷烟厂、染织厂5个大中型企业,工业行业发展到有食品、饮料、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造纸及纸制品、印刷、电力、机械、建筑材料、缝纫、木材加工、皮革及制品、金属矿采选、冶炼等20多个,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建材、化工、矿产为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2014年武鸣区工业总产值完成412.31亿元(含两糖),比2013年增长9.8%,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219.97亿元,比2013年增长3.6%。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6.92亿元,比2013年增长11.2%。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205.73亿元,比2013年增长3.5%。2014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20.4亿元(含两糖),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3年增长7.9%。其中,工业增加值75.77亿元,比2013年增长4.6%。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99亿元,比2013年增长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0.36亿元,比2013年增长4.7%。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消费量78.13万吨标准煤,比2013年下降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消费量64.23万吨标准煤,比2013年下降6.2%。武鸣区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消费量0.72吨标准煤,比2013年下降11.7%,其中,武鸣区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消费量0.93吨标准煤,比2013年下降6.2%。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总产值139.8亿元,比2013年增长12.8%,轻工业总产值65.9亿元,比2013年下降11.9%。从主要产品产量上看,发酵酒精16万吨,比2013年下降7.6%,配混合饲料14.1万吨,比2013年下降6.9%,塑料纺织品6.2万吨,比2013年增长10.5%,瓷质砖15962万平方米,比2013年增长39.4%,水泥313万吨,比2013年增长10.8%,人造板103万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0.5%。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1.7%,比2013年提高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3亿元,比2013年增长20.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16.4亿元,比2013年增长8.0%,其中利润总额11亿元,比2013年增长9.3%;亏损企业亏损额0.1亿元,比2013年减少56.7%.第三产业 2014年,武鸣区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有24家,其中,批发业企业2家、零售业企业15家、餐饮业企业1家,零售业大个体1家,餐饮业大个体4家、餐饮产业1家。2014年武鸣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亿元,比2013年增长15%。其中,完成62亿元, 比2013年增长1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0.9亿元,比2013年增长14.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1亿元,增长16.1%。餐饮业营业收入6.7亿元,比2013年增16.2%;商品零售额58.3亿元,比2013年增长11.8%。2014年实现财政收入19.46亿元,比2013年增长20.5%,其中,武鸣区实现12.29亿元,比2013年增长10.5%。税收收入9.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78.1%,比2013年提高3.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2.6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21.9%,比2013年下降3.2个百分点。201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7.4亿元,比2013年增长1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亿元,比2013年增长15.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9.8亿元,比2013年增长12.5%。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31元,比2013年增收2263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54元,比2013年增收1112元,增长12.3%。两个收入总量和增速均排在全市六县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2.6∶1缩小为2.5∶1。

更多>> 武鸣区文化教育

    武鸣使用的语言绝大多数为壮语,约60万人,约4万人讲新民话(客家话的一种)和横塘话(平话的一种)等汉语方言(主要分布于灵马镇、陆斡镇、府城镇),其余讲各种区境外来的方言。老壮文是1953年苏联语言专家应邀来到武鸣区双桥镇以当地壮话为基础,以拉丁字母为载体创造的文字。新壮文为改革开放后完全以拉丁字母创造了的一套文字系统,沿用至今。[4] 另外,武鸣城区和府城镇有数千人说“军话”,当地亦称“街上话”。壮话把这种语言叫vahgun(详情见陆天桥著论文《广西“军话”及“军人”考》)[1],即“军话”,说这种话的人叫buxgun,即“军人”,“说汉语”叫gangjgun,即“讲军”(不包括普通话、南宁白话等)。这种方言与北边的桂林话和柳州话以及各地的“桂柳话”不一样,它有5个调并保留了很多古入声韵尾,如ngotiknilianggjok“我踢你两脚”,桂柳话一般是ngotiniliangtsjo(或gjo)。外来移民基本上说桂柳话,但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普通话是很多幼儿和青少年的社交和家庭用语,在很多公共场所也很流行。民族特色 2006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开幕式2006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开幕式从1985年起,武鸣区连续举办了18届“三月三”歌节。2003年后,武鸣区将“歌节”更名为“歌圩”。2008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入选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武鸣区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武鸣被认为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骆越文化。2010年《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师公舞》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11年,武鸣区将“三月三“歌圩活动的主题扩展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2014年1月14日壮族文明重要发祥地、壮族人口占86%的“中国壮乡”广西武鸣区获得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歌圩文化之乡”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