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那曲市概述

    截至2017年12月,那曲辖1个市辖区、10个县,即色尼区、安多县、聂荣县、比如县、嘉黎县、索县、巴青县、申扎县、班戈县、尼玛县、双湖县;县(区)辖89个乡,25个镇,1283个村(居)。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

更多>> 那曲市历史

    名称由来 那曲曾名“黑河”,因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那曲”藏语意即黑色的河流。在明清时代曾名“哈喇乌苏”(蒙古语“黑河”的译音)。在近代,那曲(指现那曲镇周围地区)称为“吾尔古雄”或“色如襄巴”。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遗物,距今大约1-5万年。那曲市明确见于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权,在汉文史籍中称之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将这一地区称作“卓岱”,意为“牧业部落”,称这里的居民为“卓巴”,意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外、中三部。那曲市大致属于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当惹琼宗”,就在那曲市西南隅的当惹雍错湖畔一带。象雄势力衰微后,地域西缩。 7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东部地域归属于苏毗部落统治。后来,吐蕃部落逐渐强盛,统一了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纳入其统治之下。松赞干布时期,将吐蕃分为四台和61个东岱(相当于千户),原苏毗部落故地设“孙波如”,共辖11个东岱,作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区扩张的基地,这一带显得特别重要,史称“军粮马匹,半出其中”。 宋朝,那曲和羊八井、帮仓(今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今班戈县一带)被称作北方四部落。 1269年,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派出官员在自青海到萨斯加的主要驿道设置驿站,其中在前藏设置驿站7所,驿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县、比如、那曲及当雄一带,并派蒙古军士屯驻藏北,以后形成霍尔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势力。 17世纪至18世纪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并在腾格里湖(纳木错)驻扎蒙古骑兵震慑全藏。 1725年,清政府设青海办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 1728年,清廷在拉萨设驻藏大臣办事衙门。 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脉南北两麓诸部落,分归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户口,并向驻藏大臣衙门支差。 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并制定“善后章程十三条”,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那曲所处的战略地位,清王朝决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并隶属新建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辖。坎囊宗由宗教头领(即堪布)和部落头人(即囊宗)联合行使管理权。可以说这是藏北高原的第一个宗,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那曲还有一部分地区归班禅管辖。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共有八代“霍尔王”,均受清政府册封委任,有的还赐给顶戴花翎。 辛亥革命前后,中央王朝势力衰落,噶厦得以将历史上由驻藏大臣直管的达木及三十九族地区收归己有。第九世班禅被迫前往内地后,噶厦又强行接管了班禅属区。至此,藏北地区自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第一次全部置于西藏地方政府的直辖之下。 1916年,为了加强对达木和三十九族的统治,噶厦在霍尔地区设置了总管,即“霍尔基”,从此结束了历时五百余载、传二十一代的“霍尔王”历史。霍尔基从设立到结束,共历经九任官员。那曲总管共历五任,均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 1942年(藏历水马年),噶厦地方政府设立绛恰基巧,管辖藏北牧区和拉萨以北的14个宗,那曲宗即为其中之一。当初的那曲宗名义上下辖7个大部落和51个小部落,而实际上却只管30个小部落,称为“雄巴”,其余21个小部落均属西藏上层贵族或大寺庙所辖,称为“格尔巴”或“格尔得”。 1950年10月,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东部首先获得解放。 1951年03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宣告成立,原属噶厦绛曲基巧的聂荣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牍宗、色扎宗、丁青宗隶属该委员会第一办事处(驻丁青),此后,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与此同时,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由噶厦绛曲基巧管理。 1952年03月,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条议签订后,十八军独立支队主力2000余人,护送班禅大师经藏北返回后藏,那曲原属班禅的领地,也返还班禅。 1953年01月,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黑河分工委成立。 1956年10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那曲宗即隶属那曲基巧办事处管辖。 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藏北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黑河基巧办事处下辖九个县。同年10月,筹委会决定撤销各地基巧办事处,设立行政公署。 1960年0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西藏的“黑河专区”改名为“那曲专区”。同年2月,黑河专员行政公署成立。 1965年,黑河专员行政公署更名为那曲专员行政公署。 1970年,那曲专区改称那曲地区,那曲县由那曲地区管辖。 1976年,成立双湖、文部2个办事处,为那曲地革委派出机构。 1983年10月,国务院以(83)国函字212号文件批复同意:设立尼玛县。辖申扎县的查桑、文布、邦多、甲谷、卓瓦、尼玛六个区,班戈县的荣玛区和该县新建的嘎琼区。县人民政府驻尼玛,由那曲地区管辖。将班戈县的新吉尔区划归申扎县管辖。 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 2012年11月,国务院以国函〔2012〕191号文件批复同意设立双湖县,将尼玛县的措折罗玛镇、协德乡、雅曲乡、嘎措乡、措折强玛乡、多玛乡、巴岭乡划归双湖县管辖,以措折罗玛镇、协德乡、雅曲乡、嘎措乡、措折强玛乡、多玛乡、巴岭乡的行政区域为双湖县的行政区域。双湖县人民政府驻多玛乡索嘎南路9号。双湖县由那曲地区管辖。2013年7月26日,双湖县政府正式挂牌成立(即改双湖特别区为双湖县)。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的批复(国函〔2017〕109号),撤销那曲地区和那曲县,设立地级那曲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那曲市设立色尼区,以原那曲县的行政区域为色尼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那曲镇文化西路26号。那曲市辖原那曲地区的聂荣县、安多县、巴青县、索县、比如县、嘉黎县、尼玛县、班戈县、申扎县、双湖县和新设立的色尼区。

更多>> 那曲市金融休闲

    2004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31亿元,比1979年增长近10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0.85亿元,比1979年增长33倍;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5.2亿元,比1979年增长15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6元,比1979年增长14倍;75%的牧户实现定居、半定居,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部分群众达到小康水平。 2004年,全地区牲畜总头数达786.77万头(只),比1965年增加213.77万头(只),增长37.31%,人工草地面积达40.2万亩,改写了生命禁区千百年来没有人工草场的历史。 2004年,全地区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158万元。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西藏藏北牦牛肉制品有限公司和西藏大元置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农牧区多种经营发展迅速。全地区共有乡镇企业108家,产值达8607.53万元牷多种经营收入达2.1亿元,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1961年—2005年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5亿多元,仅“十五”期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元,进一步缓解了“瓶颈”制约,有效推动了我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多元化的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通达能力和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通信事业超前发展。丰富的水力、地热、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地区共建成各类电站42座,装机容量20439千瓦。以109、317国道和省道安狮公路为主体、以那曲镇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通车里程达8.8万公里,即将建成的青藏铁路纵贯那曲。兰西拉、黑昌光缆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那曲地区的通信条件,实现了乡乡通电话的目标。以地区、县城为中心的中小城镇初显规模。那曲镇由和平解放前的几间土坯房、几顶毛毡帐篷的小驿站,市政功能齐全,常住人口8万余人,年流动人口20万人以上,城区建设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藏北重镇。 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共完成科技项目50多项,取得成果的有35项。那曲地区有各类科研机构14个,专业技术人员2058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支以藏族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全地区共有各级学校213所,在校生548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青壮年脱盲率达到了65%以上,教育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8%和80.6%。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地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4个,医疗技术人员1010人,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了68岁。 201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5.9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13亿元、同比增长19.58%;税收收入预计完成6.72亿元、同比增长11.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4545.4元、同比增长10%;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8061.42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18.59亿元、同比增长14%;预计全年实现脱贫2.52万人,脱贫率达到22%以上,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