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汕头市概述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506.57万人,市区人口499.30万人,农村人口145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0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州话、潮剧、潮州音乐、潮州菜、英歌、潮阳剪纸、和潮州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更多>> 汕头市历史

    汕头,最初是一个渔村。宋朝时,汕头是揭阳县鮀江都的一个渔村。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厦岭”。1563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汕头成为潮州府澄海县的一部分。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汕头被称为“沙汕坪”。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沙汕头炮台),雍正、乾隆期间,逐渐被简称为“汕头”。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常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使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进行贸易。咸丰十年,应西方列强要求,汕头正式对外开市。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安全的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 1921年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但仍隶属潮循道管理。1930年正式设市,成为中国首批设市的城市之一。1958年,设立汕头专区,潮汕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向汕头转移。1981年,设立汕头经济特区。1991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潮汕地区分为三个市,汕头市成为其中的一个市。

更多>> 汕头市地理环境

    汕头市全境处于东经116°14′40″至117°19′35″和北纬23°02′33″至23°38′50″之间,北回归线从市区北域通过。[1]汕头市处潮汕平原,仅西北部有小片丘陵。主要山峰有桑浦山、长得龙山、龙坑山、香炉山,榕江及红莲池河、鮀济河等横贯市区,榕江口有妈屿岛、德州屿等岛屿。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秋有台风,年均降水量2420毫米。年均温21.3℃ ,1月均温13.1℃,7月均温28.3℃。

更多>> 汕头市金融休闲

    市内有程控电话3万多门,本地固定电话网用户号码于2008年5月18日零时起升至8位。可直拨158个国家(地区)和国内580多个城市。工业主要有轻纺、机械、电子、塑料及手工业,产品有潮绣、木雕、贝雕、彩瓷、工艺品、超声波电子仪器、罐头、抽纱和感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