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邵阳县概述

    邵阳县工业基础较好,农业特色突出,是湖南省粮食、花生、油茶、柑桔、辣椒、烤烟、黄花、生猪、杂交奶牛等商品生产基地。 邵阳县地处东经110°59′~110°40′,北纬26°40′~27°6′。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东邻邵东、祁东县,南连东安、新宁县,西接武冈、隆回县,北抵新邵县和邵阳市区。县治塘渡口,距邵阳市33.5公里。全县总人口919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64588人,占总人口 7.2%。汉族占99.6%,其余主要为回族。 县境东西最长66.7公里,南北最宽64.3公里,全县总面积1992.45平方公里,有耕地68.92万亩,人均0.75亩。其中水田 49.36万亩,旱土19.56万亩。人口密度为 461人/平方公里 邵阳县隶属长沙郡。西汉初置昭陵县。汉元始(公元5年),于今邵东县境内封昭阳侯国。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昭陵、昭阳县为邵陵、邵阳县。南朝陈并邵陵于邵阳。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又并夫夷(新宁)、都梁(武冈)两县人邵阳。移邵阳县治干昭陵故址。隋末析邵阳置武攸(武冈)唐武德四年(621)又析置邵陵、建兴两县,后复并邵陵人邵阳,并建兴入武冈。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改他的藩封地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元、明、清三朝仍之。1949年10月,邵阳解放,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11月析县境东北置邵东、新邵县,邵阳南部和新划入的武冈东部6乡为邵阳县,迁县治于塘渡口,属邵阳专署,1986年属邵阳市。 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丘陵占总面积43.7%,山地占20.62%,平原占23.66%,冈地占10.92%。地势南高北低,南岭山脉越城岭余脉伸入县境东南部,最高峰河伯岭海拔1454.9米,北部资江河滩海拔210米。 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生长季长。年平均气温16℃~17.8 ℃;年平均无霜期288天,年平均降水量1255.3毫米。境内流长5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2条,总长738.1公里,河网密度为0.37公里/平方公里。其中资江水系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5.5%,湘江水系占4.5%。 县内矿藏主要有无烟煤、大理石、石膏石、重晶石、铁、锰、锑及油页岩。高岭土、花岗石、白云岩砾石、铅、铝、铜、铀、钒等。煤储量8768万吨,居邵阳市9县第一。大理石有墨玉、花色两种,储量为3.3亿立方米。野生植物约191科116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树种11种。野生动物有168种(含昆虫),其中鱼类41种。水能理论蕴藏量9.24万千瓦,可开发4.4万千瓦,已开发利用1.28万千瓦。 邵阳县山多田少,历来民不敷食。新中国成立后,修筑水库232座,水轮泵78处,电灌机304台,加上机械提水,使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6.5%。粮食以水稻为主,红薯、小麦、大豆次之,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其中花生年产5787吨,居全省第一。大宗经济园林作物的产量分别是:柑桔1.81万吨,茶叶411吨,辣椒干2710吨,烤烟1118吨,黄花521吨,果用西瓜1.12万吨,甘蔗3345吨,百合387吨。畜牧业以生猪、耕牛为主,家禽次之。1990年生猪饲养量87.53万头,出栏48.87万头,居邵阳市第一。耕牛8万头,杂交奶牛219头。家禽饲量431.68万只,禽蛋1432吨。鲜鱼总产5757吨。全县有林地101.15万亩,森林覆盖率33.7%。活木蓄积量108.86万立方米。油茶林32.2万亩。

更多>> 邵阳县历史

    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西区,属长沙国(光绪《邵阳县志》云:秦置昭陵县,属长沙郡。但秦昭陵县《史记》、《汉书》均未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王莽篡汉,侯国除。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 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西区,属长沙国(光绪《邵阳县志》云:秦置昭陵县,属长沙郡。但秦昭陵县《史记》、《汉书》均未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王莽篡汉,侯国除。 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三国初属蜀,后入吴,吴宝鼎元年(226),昭阳县改属昭陵郡(治同昭陵县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因避文帝司马昭讳,昭陵郡、昭陵县、昭阳县分别改为邵陵郡、邵陵县、邵阳县,邵阳县名始此。 南朝陈并高平(今隆回、新化)、邵陵两县人邵阳。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废郡,并夫夷、武冈、都梁于邵阳一县,移县治于昭陵故址,属长沙郡。时邵阳县辖今邵阳市和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新化等县地。隋末,肖铣割据邵阳置建州(治资江北岸),析邵阳置武攸县,又复邵陵、建兴两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肖铣,改建州为南梁州,改武攸县为武冈县。武德七年仍并邵陵人邵阳,并建兴入武冈。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南梁州为邵州。五代晋天福中(936—944),郡州一度改为敏州,邵阳县改敏州县。宋仍属邵州。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升改他的藩封地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 元属宝庆路总管府。明清属宝庆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废廊立宝庆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直属湖南省。民国17年复为邵阳县。 民国27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此时县境面积为581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84%。 民国36年8月,析县境西部9乡镇置隆回县,邵阳县面积缩成为4043.5平方公里。 1949 年10月10日。邵阳、武冈同时解放。1950年3月,武冈东部6乡划归邵阳县。1950年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冬,析县境东、北宣邵东、新邵县,邵阳县治迁塘渡口,属邵阳专员公署。 1969年属邵阳行政公署,1986年1月29日,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管县,邵阳县改隶邵阳市。

更多>> 邵阳县地理环境

    邵阳县位于资水上游,东经110°59′~110°40′,北纬26°40′~27°6′。 邵阳县境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南部河伯岭山脉腕蜒与东部四明山脉相接,形成东南屏障,中北部黄荆岭石灰岩低山突起,喀斯特地貌发育,背部地势低缓,红土岗地发育。芙夷水、赧水汇合于境内双江口,成Y型展布北上,檀江纵贯境东,河网密布,溪河两岸形成串联式冲积平原。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