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海伦市概述

    海伦市犹如一颗璀粲的明珠镶嵌在黑龙江省中部,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幅员面积4,667平方公里,人口80万,其中城市人口13万,人口和幅员面积均居黑龙江省市县第二位。海伦市开发于金辽时代,1912年建立海伦县,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现行政区划7个建制镇、16 个乡,耕地400万亩,境内有5条河流、5座大中型水库、6个国有林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海伦市资源丰富,是世界三块黑土地之一,素有“粮仓”之称。通肯河、克音河、海伦河等五条河流横贯东西,东方红、联丰等5座大中型水库和30多座小型水库星罗棋布。西部平原盛产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北部山区盛产红松、白杨等木材和甘草、党参等中药及猴头、蕨菜等山产品。地下蕴藏丰富的煤碳、砂金、矿泉水等矿产资源。海伦是闻名全国的商品粮、林、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三个基地之一。1958年,海伦成为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奖状的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其盛产的高蛋白大豆远销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在100个农业增加值最高县中列第84 位,199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1997年粮食总产26.7亿斤,在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中列第13位。海伦市工业经“八五”以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增加资本投入,已形成制糖、农副产品深加工、塑料包装、化工、医药、农机具、建材、食品、酿造、亚麻、烤烟、机械电子、乳制品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获省优以上的工业产品达100多种,振动时效装置、幼砂糖、塑料制品、海伦奶粉、色拉油、丰山老村酒以及系列农机产品等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199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0.6亿元。市内有大型商场十几家,其中北极星市场、商业大厦、海伦一百是绥化以北较大的综合性商场,1998年开发的北极星大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北方果菜批发市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农村做到了乡乡有大集。在对外经贸方面,1998年对俄出口供货额实现7,000余万元。海伦已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4个经济实力较强、辐射力最大的市县之一。海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黑龙江省建治较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经劳动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境内即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劳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海伦直隶厅改为海伦府;1912年(民国元年)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民国6年(1917年)1月设望奎设治局,从此,海伦、望奎分治,恢复海伦县;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伦县归属伪滨江省。1945年8月15日,伪满洲国覆灭,全县人民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国前夕,海伦县曾先后归黑嫩省、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海伦县一直属于黑龙江省管辖。至1985年,县境内共有7个镇,10个街道;22个乡,360个村,1,667个村民小组,1,255个自然屯;6个农牧场,6个林场。海伦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总户数为164,418户,人口为799,838人。境内民族99.5%是汉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黎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紧密无间,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海伦。海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距省会哈尔滨市225公里。东部隔克音河与绥棱县为界,西部隔通肯河与青冈、明水、拜泉县相望,北部与北安市接壤,南部与绥化市、望奎县为邻。全境从东北到西南较长,150公里;南北较短,78公里,幅员面积为4,551平方公里。在地貌上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度地带,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到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阶地、河漫滩依次呈阶梯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最高471米,最低147米,一般为200米上下。境内无高山峻岭,除少量残丘外,大部分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即所谓漫川漫岗。在土壤上,大部分为黑土。水分、养分条件较好,潜在肥力很高。南起北纬46度58 分,北至北纬47度52分,西起东经126度14分,东至东经127度45分。海伦县属中温带,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润。每年10月以后,干寒的冬季风即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至次年5月间,大地始有绿色。年平均气温为摄氏一至二度,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500至600毫米之间,冬季和春季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量偏多,故往往发生春旱夏涝。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较快,容易出现早霜。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有土地面积6,826,099亩。这些土地,宜农、宜林、宜牧、宜副、宜鱼,是发展农业的雄厚物质基础。在水源上,有通肯河、克音河、海伦河、三道乌龙沟、扎音河和东方红、联丰、新曙光、星火、燎原、东边等5大水库。现在,沿河、沿水库一带,农田已获河水、库水灌溉之利,稻田逐年增多,距勘测资料记载,地下水资源亦颇可观,除少量地下水已经利用外,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尚待开发利用。县内野生动物,在四、五十年代,尚为多见,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之说。60年代时,平原地区仍有狍子、狐狸、兔、野鸡、野鸭,东部山区则常有野猪、黑熊、狼、鹿等出没,到80年代则很少见到了。野生药材和山产品亦比较丰富。比较盛产的有甜甘草、党参、防风、柴胡、地丁、桔梗等107个品种。其中,车前子、大蓟、小蓟等药用植物则更为多见。蕨菜、灰菜、黄花菜、榛蘑等野生植物,蕴藏量很大,每到夏秋季节,有大批人力进山采集,既支援了出口,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农作物的品种也很多,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水稻、大麦、小麦、燕麦、荞麦、绿豆、小豆、芸豆等;经济作物则有大豆、亚麻、甜菜、葵花籽、芝麻、芥末等。此外,还有薯类、瓜菜、蔬菜等。

更多>> 海伦市历史

    海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黑龙江省建治较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经劳动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境内即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劳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海伦直隶厅改为海伦府;1912年(民国元年)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民国6年(1917年)1月设望奎设治局,从此,海伦、望奎分治,恢复海伦县;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伦县归属伪滨江省。1945年8月15日,伪满洲国覆灭,全县人民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国前夕,海伦县曾先后归黑嫩省、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海伦县一直属于黑龙江省管辖。至1985年,县境内共有7个镇,10个街道;22个乡,360个村,1,667个村民小组,1,255个自然屯;6个农牧场,6个林场。海伦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总户数为164,418户,人口为799,838人。境内民族99.5%是汉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黎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紧密无间,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海伦。 海伦市,以海伦河得名。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满语“水獭”之意。因海伦河中盛产水獭,故名。海伦设治时便由此得名。海伦一带,为清皇室围场。先后为呼兰城守尉、呼兰副都统辖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置绥化厅后,归绥化厅管辖。1899年5月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批准于海伦河北增设通肯副都统,选“棒槌营”(采参人住的窝棚,今海伦镇城北)修筑通肯城。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奏准设置海伦直隶厅。1906年2月15日(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裁撤通肯副都统。同年8月11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海伦直隶厅署移驻原通肯副都统府第办公。1908年8 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将海伦直隶厅改设海伦府,驻通肯城。隶属黑龙江行省,领青冈、拜泉2县。翌年8月2日(清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委任王彭试署海伦府知府。中华民国成立后,根据黑龙江省都督府1913年1月23日令,将海伦府改为海伦县。初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隶属绥兰道。1915年5月,将通北稽垦局辖区划出设置通北设治局。1916 年春,将海伦县南部地区划出设置望奎设治局。1929年2月,废道,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一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10月,以海伦县西南部地区与拜泉县划出的部分区域合并设置通肯县。1947年2月至9月,海伦县隶属黑嫩联合省第一专区,黑嫩联合省分设后,仍由黑龙江省管辖。1948年9月,撤销通肯县,原属海伦县的行政区域仍划回海伦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将海伦县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由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松花江专区更名为绥化专区,海伦县隶属绥化专区。1989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伦县,设立海伦市(县级),以海伦县的行政区域为海伦市的行政区域,仍隶绥化地区。1990年1月11日,正式撤县设市。 1992年,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与绥棱县为邻,南与绥化市、望奎县接壤,西以通肯河与青冈、明水、拜泉县分界,北与北安市毗连。全市总面积4551平方公里。全市共辖7镇、22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7万人,占 17.4%;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3%。市政府驻地海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