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秦安县概述

    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78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开天明道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曾在这里繁衍华夏子孙,首创人类文明,被誉为“羲里娲乡”。 全县辖1镇21乡,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人,气候属陇中温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秦安县位于天水市北部 ,总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人口55.23万人。交通以公路为主,省道207、304贯穿境内,另有县乡干线20多条,通车总里程1520.52公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总数达2700多户,年产值8亿元,被评为甘肃省乡镇十强县,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全县有耕地105.84万亩,农作物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籽、蔬菜、瓜果。工业有农机修造、建筑材料、皮毛加工、毛晴纺织、地毯、印刷、草编工艺、金属制品等十几个门类。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初步形成以建筑材料、食品加工、饮食、针织毛纺为主的生产门类。商贸流通比较发达,其中“秦安小商品市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县级综合市场,经营种类10大类,420个品种 ,年成交额3亿多元,曾两次荣获国家级文明市场称号。改革开放给秦安注入了活力,使农、工、商得到了长足发展。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97亿元,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和“双拥模范县”等。秦安林果业独具特色,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48亩,年产量6万吨。被林业部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商贸流通活跃。有综合市场26处,个体工商户1.52万户,从业人员3.02万户,年成交额8亿多元。国家级文明市场——兴国小商品市场被誉为是西北的“义乌商城”。秦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古迹荟萃,名人辈出。有闻名遐尔的国家级文明保护单位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和三国街亭古战场。是飞将军李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名相权德舆、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的故里。秦安县有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西安半坡遗址还早2000年的大地湾遗址,以及街亭古战场、文庙大成殿等一批旅游景点。

更多>> 秦安县历史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 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 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 西晋(265—317),晋武帝泰始五年(269),以雍州陇右的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等七郡置秦州,领六郡24县。今秦安境内并存三县,属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显亲县改名)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略阳郡(广魏郡改名,治临渭)。 东晋十六国(317—420),晋末大乱,郡县治地多变,县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领属。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县地属前赵。成帝咸和三年(328),前赵被后赵所灭,县地属后赵。穆帝永和七年(351),符健在长安称帝,建立前秦,县地属前秦。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县地属西秦。安帝隆安四年(400),县地被后秦主姚兴所据。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刘裕灭秦,县地归东晋。第二年,夏赫连勃勃入侵,县地被夏占领。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隋朝(581—618)。隋初,废郡为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除略阳郡。略阳县改名河阳县。开皇六年(586)恢复显新县(即显亲),河阳县改名陇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安阳郡废,安阳县改名长川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废除显新县,与乌水县一同并入长川县。此时,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陇城县属天水郡,长川县属陇西郡。大业九年(613),金城府校尉薛举,称帝天水,县地被薛举占领。 唐朝(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讨平薛举,县地属唐。唐初,改郡为州,武德二年(619),以陇城县置文州,县境内 l州2县。武德八年(625),改文州为陇城县,属秦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在州之上分全国为10道(监察区),县地属陇右道秦州。贞观六年(632),废长川县,并入陇城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734),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纪县的敬亲川(今叶堡川),因陇水南侵,成纪亦迁新城。天宝元年(742),秦州复移治上邽,改秦州为天水郡,辖成纪、陇城、上邽、伏羌、清水五县。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天水郡为秦州。代宗宝应元年(762),陇右被吐蕃占领,县地城廓皆毁,百姓被逼身穿胡服,大半被沦为奴隶,时间长达87年。宣宗大中三年(849),沦陷地收归唐朝。懿宗咸通四年(863)废除陇城县。昭宗景福二年 (893),秦、陇、风、岐等15州,为风翔节度使李茂贞所据。 五代(907—960),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前蜀主王建收复李茂贞占领之地,县地属前蜀。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李存勖灭前蜀,县地属后唐。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就归化镇复置陇城县,治所在秦州东的东柯谷(今北道区马跑泉西)。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石敬唐灭后唐建立后晋,县地属后晋。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契丹灭后晋,第二年,雄武军节度使何建斩契丹使者,以秦、成、阶3州投降后蜀,县地属后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伐蜀,取秦、成、凤、阶4州,县地属后周。 宋朝(960—1279),初仍袭唐制,分全国为10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雄武军节度。太??以成纪名郡。有显亲川之成纪,有秦州附廓之成纪。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领府、州、县、军、监。县地属陕西路秦州雄武军节度。仁宗庆历五年(1045),置陇城寨(治今陇城镇)。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今属通渭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从陕西路分置秦风路(治秦州)和永兴路,县地属秦凤路秦州雄武军节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县地陷于金。绍兴九年(1139)被南宋收复。绍兴十二年(1142)以渭河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县地属金。当时的秦州有“汉四番八”(属宋者称汉,属金者称番)之说。金熙宗皇统二年(!142),秦凤路改称熙秦路。金人占领县地后,以秦寨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以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秦安作为县名由此开始。同时析置鸡川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熙秦路改称风翔路,秦州隶属风翔路,改陇城寨为县。秦州统领秦安、陇城、鸡川等8县。秦安县属风翔路秦州管辖。 元朝(1271—1368),始设行中书省,以省辖路,路辖州(府),州辖县。世祖至元七年(1270),将陇城县、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至此,秦安始为一县,为秦州管辖。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管辖。 明朝(1368-1644)洪武二年(1369),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秦州属巩昌府(治今陇西县),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秦州管辖。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 清朝(1644—1911)康熙二年(1663),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泰安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康熙八年(1669),陕甘分省,秦安县属甘肃巩昌府秦州管辖。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为秦州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等5县。光绪二年(1876),秦安县属甘肃省巩秦阶道直隶秦州管辖。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2年(1913),北京政府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以联络督导。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民国3年,改陇南道为渭川道(治今秦州区),统领秦安等14县。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道设行政区,实行省、县两级制,秦安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管辖。民国24年,全省划设7个行政区,天水为第四区,秦安县属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区管辖,直至秦安解放。 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更多>> 秦安县金融休闲

    改革开放以来,秦安县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逐步探索出了“不断强化农业基础,重点开发四大支柱产业,整体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长短线合理布局,农工商综合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们在保持过去经济发展思路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实施城市带动、产业兴县和项目拉动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5年, 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3亿元,增长26.46% ;第二产业完成3.5亿元,增长8% ;第三产业完成6.98亿元,增长8.9%。财政收入完成5066万元,占预算的100.7%,同口径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4亿元,增长14.91%。 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重点,克服困难,狠抓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 一是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抗旱减灾保粮为中心,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14.58万吨,增长6.8%。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浅山干旱地区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全县已建成山地日光温室808座,其中日光温室桃棚189座,蔬菜、中药材、牧草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刘坪青椒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 二是林果业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强做大做优林果支柱产业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林果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力度。林果业向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经营、优质无公害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全县果椒园面积达54.5万亩,其中以苹果、桃为主的果树面积33.3万亩, 户均3.1亩, 花椒面积21.2万亩,户均1.95亩,无公害果椒生产基地11.84万亩,被命名为省级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秦安蜜桃、红富士苹果、新红星苹果、金冠苹果、早酥梨、花椒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红富士、新红星、红雪桃等果品在“首届SFT2004年中国(深圳)国际水果及技术展览会”上获得参展会金奖、果品状元和深港地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果品品牌。2005年果椒总产量1.85亿公斤,总收入2.65亿元,农民人均520元。完成果椒建园1.63万亩,高接换优7600亩,新建无公害果椒基地6万亩,完成水果套袋1.85亿个,县财政补贴扶持建成总贮量3100吨果品气调库4座。 三是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世行贷款、扶贫整村推进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大力发展养殖业,新发展规模养殖户900户,养殖专业村5个,养殖小区6处,家庭养殖场10个。 累计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专业养殖村100个,家庭养殖场131个,畜禽饲养量达230万头(只)。 四是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世行项目进展良好。继续推行各级领导帮扶工作责任制,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完善提高2004年王铺乡杨崖等8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同时,全面完成了云山乡南沟等10村整村推进项目,新修农路58公里,新建牛舍、猪舍1454座,引进良种牛(猪)4930头,维修学校6所,建成村文化卫生设施10处,果窖264座。世行项目以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在中山刘箕等9村开展了以“养殖业圈舍改建、良种引进、果椒园建设、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村建设,改造圈舍629座,养殖肉牛1500头,肉猪1680头。 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改土兴水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小流域24条面积211.3平方公里,新建、续建小水利工程439处、集雨和人饮水窖11.43万眼,发展补灌面积16.41万亩。积极开展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在刘坪、叶堡、莲花、王尹、王窑5乡镇建成沼气池4050座。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了村村通电。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29.6万亩,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六是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将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培训,规模化输出,一体化服务”的思路,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在各乡镇设立劳务工作站17个,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内引外联,发布信息,强化管理,多渠道输转务工人员。2005年,全县新开辟劳务基地13个,劳务输转13.8万人(次),劳务总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七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旧城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2002年以来,先后投入拆迁建设资金6.35亿元,拆除建筑物15.07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小商品市场改扩建工程、成纪商厦、家具装饰材料市场、成纪大道东段、葫芦河大桥、滨河路立交桥匝道、兴国文化广场、青年路、新华街、环城北路农贸综合市场、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体育中心、北坛小区、等项目正在建设,城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莲花、西川、郭嘉、陇城撤乡建镇。310国道天谗段、蔡莲公路、莲叶公路正式通车,郭上、杨梁、秦远公路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建乡村公路962.93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1793.59公里,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县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通电话率为91%。 2005年,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修编了《秦安县城市总体规划》。城区拆迁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投入拆迁资金1075万元,完成了原针织地毯厂、百货公司等6个区域的拆迁, 拆除各类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 土地面积60.5亩。新引进天水广厦、甘肃重邦等4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参与天启花园、南河路住宅小区、滨河雅苑商住小区等工程建设,城区供水工程投入使用,彻底告别了城区饮苦水、咸水的历史。积极开展土地储备工作,共挂牌出让土地3宗36.81亩,实现土地使用权合同收益1466.1万元。完成了全县“十一五”乡镇体系规划编制,莲花、郭嘉、叶堡、魏店等4乡镇的小城镇规划通过评审,积极申报陇城镇、五营乡邵店村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 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坚持把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制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靠实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005年,全县共落实各类项目219项,总投资1.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4亿元。签定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7项,总投资2.3亿。 县域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已改制县属企业55户,占企业总数57户的96.5%;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对8个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项目进行了扶持,年产500吨白酒的大秦酒厂、30万条拉舍尔毛毯生产线、前进包装有限公司500万个包装箱生产线、年年红床上用品生产线和莲花向阳食品厂800吨贮藏冷库正式投产。新发展乡镇企业33家,完成增加值7亿元,增长16.3%;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52户,从业人员2182人,注册资金2058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亿元,同比增长14.11% 财税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以增税、消税、征收零散税为主要手段,依法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积极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试点工作,乡镇零户统管运行良好。切实强化支出管理,加强资金调度,基本保证了重点支出,及时足额发放了职工工资,首次兑现了年终一次性奖金。2005年,全县财政支出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金融运行良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增长4.8%和4.7%。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县于1998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8元,净增11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604元,净增411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认真开展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足额发放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高度重视了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灾区和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继续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基层计生服务所建设,积极开展了计划生育清理核查和专项治理,整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教育工作继续巩固“两基”成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扩大了高中办学规模,加快了危房改造步伐、22所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县五中建成招生,县二中和四小实现整体对换,五小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校实验楼和县体育局建设进展良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了省上验收。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847人, 上线率15.4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工作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和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为重点,近年来,引进、示范和推广实用科学技术122项,建成科技示范乡镇15个,科技示范村229个,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考核。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工作,创办了综合性文化季刊《大地湾》,县宣传文化中心和图书馆楼完成主体工程,完成了全县文物普查、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和街亭古战场、女娲洞旅游景区规划,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稳步推进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得到加强,王窑卫生院和县传染病专科楼建成使用,县中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更多>> 秦安县文化教育

    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秦安古称成纪,据史书记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就出生在这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大地湾、兴国寺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这些文物古迹和人文资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门,天馋公路、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莲叶公路、蔡莲公路建成通车,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及西安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功能初步完善,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 群众商品意识浓厚,商贸流通繁荣。民间商贸活动历来十分活跃,小商品市场已成为陇东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并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城乡市场流通网络,秦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埠重镇。人力资源充裕,人口素质较高,不仅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且有利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气候条件优越,果椒质优量多。秦安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于瓜果生长,是我国北方主要果椒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果椒园面积达54.5万亩,已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正在申报“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苹果之乡、花椒之乡”称号,果椒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