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通辽市概述

    通辽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旧哲里木盟中心,松辽平原西部边缘,科尔沁草原和“黄金带”西辽河冲积平原,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汉族为主,有蒙古、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辽宁省、西北和北边分别与锡盟、兴安盟为邻,属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193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面积12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27684平方公里,占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0万人。年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为10.96‰,年死亡人口1.75万人,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比上年低0.6个千分点,城镇人口102.81万人,占33.3%,乡村人口206.29万人,占66.7%。按户籍人口分组,农业人口199.71万人,非农业人口112.80万人;蒙古族人口143.90万人,占46.0%;男性人口159.24万人,女性人口153.2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蒙古族人口数量不仅是全自治区,而且也是全国最多的一个城市。)

更多>> 通辽市历史

    通辽市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生息。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进入了奴隶社会。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时,燕国在如今的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现在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16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多>> 通辽市地理环境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193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面积12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27684平方公里,占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还有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辽宁省、西北和北边分别与锡盟、兴安盟为邻,属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

更多>> 通辽市金融休闲

    资产投资:2006年该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使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亿元,同比增长23.9%。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7.78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16.08亿元,占43.3%。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93亿元,同比增长9.6%;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67.40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66.03亿元,同比增长48.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93.45亿元,同比增长7.5%。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9.67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87.19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60.7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8.42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62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0.60亿元;教育业完成投资3.29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7.24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44万吨/年;铅锌采矿13万吨/年;铁矿开采20万吨/年;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9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建筑面积83137平方米,学生席位14444个;新建公路8.5公里,改建公路448.03公里,新建客、货运站6000平方米。 国内贸易: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2.66亿元,增长17.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8.97亿元和29.34亿元,增速达15.4%和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0.83亿元,增长17.0%;住宿和餐饮业15.86亿元,增长20.7%;其它行业4.27亿元,同比下降0.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81.92亿元,其中:批发企业93.80亿元,零售企业88.12亿元。

更多>> 通辽市文化教育

    辽三彩摩羯壶:高21.5厘米,长31.8厘米,底径9厘米。施黄、绿、白三色釉。龙首,鱼身,鱼体中部生双翅,鱼腹部为圈足,上饰莲,龙首昂起,口中两侧各含一珠,两珠中间为流,龙角后边有注水口,在翅与尾鳍间加曲形执手,整个鱼身遍雕双线鳞片。胎体松软,呈淡红色。整体造型为仰莲托起一条展翅跳跃的鲤鱼。辽代白瓷佛:共3件,其中一件残,头部失落不能窥其全貌。其余两尊为阿难与迦叶。通高均27厘米,阿难垂膝端坐,左手放在右膝上,右手端至胸前,手捻佛珠,面容年轻丰满,神情自若。迦叶坐式与阿难相同,左手扶膝,右手前伸,面容老态龙钟,布满皱纹,嘴角微微内收,头部微向前伸,颈筋突起,一幅宽厚坚毅长者神态。胎骨纯白,又施以纯净的白釉,更增加了佛像的圣洁感。 辽代印花紫定碗:共2件,造型基本一致,碗内花纹略有不同。均为芝口,腹壁斜直,小圈足。其中一件高5.2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5.4厘米,采用印花技法,双线勾画六瓣花纹,每瓣花纹内各印一种折枝花,有牡丹、荷花、牵牛花、梅花等。碗心绘一组菊花,花纹凸起。胎质细腻,胎骨轻薄,釉均匀,釉面光亮照人。 铁剑: 战国时期,通长47.8厘米,剑身长35.3厘米,宽3.7厘米。剑脊隆起显著,两刃平直,刃口薄而坚硬、锋利。铁质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剑身无任何锈蚀。 铁蒺藜:辽金时期,大小不一,最大尖距为9厘米。有4根外伸的尖锐铁锋,无论怎么放置总有一锋朝上,中央有一孔,可用绳索串联,便于携带、布设、收取。铁锁子甲:明代,身长80厘米,通袖宽110厘米,重近20公斤。用直径约1.5厘米的铁环,环环相扣焊接而成。制做精坚,枪箭难以透伤。馆藏铜器有几百件,可分兵器类、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生活用品以铜镜为最多,上至汉晋,下至明清,各时代铜镜都有,总数量达一百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