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西畴县概述
西畴县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位于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6′~23°3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东南接麻栗坡县,西南隔盘龙河与马关县相望,西靠文山、砚山两县,东北与广南县隔达马河相望。县境东西长63.6公里,南北宽59公里。全县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113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5.4%。县城西洒镇海拔1473.4米。县人民政府驻西洒镇,距省会昆明487公里。距处治州首府开化镇71公里。西畴是多民族杂居县,有壮、苗、彝、瑶、蒙古、汉等民族。西畴县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牙化石出土地。铝土矿藏居云南首位。在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中,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的西畴精神。西畴又是山珍野菜食品阳荷的主要产地,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阳荷特产之乡”。西畴县地处云贵高原的南部边缘,呈狭长形,地势北部和中部高,东南、西南低,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西畴县是典型山区县,中南部属香坪山山区,北部为六诏山区。属红河水第。有大小河流12条。属亚热带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干、雨季分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春早、倒春寒、冰雹、洪灾、涝灾。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壤、赤红壤、石灰岩土、水稻7大类。矿藏主要有铁、铅、锌、锑、铝土、水晶石、冰洲石、大理石、煤、锰、铜等。其中铝土、锑为中型矿。全县水能蕴藏量为20.24万千瓦,人均0.96万千瓦。多年平均径流量8.6亿立方米。西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于发展林业。西畴县当年是滇桂黔边区游击根据地之一,如今是省水稻杂交制种基地。县城附近的仙人洞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人牙化石出土处。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是典型的心区县。西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于发展林业。主要树种有杉木、思茅松、云南松、香粹、椿树、核桃、板粟、油桐、油茶等以及各种阔叶树。有珍稀濒危树种华盖木、香莲、渺楞、云南七叶树等20多种。野生动物有岩羊、樟、狐、熊、猴、刺渭、野猪、穿山甲等。西畴县有风景如画的畴阳河畔田野风光;有动植物种群丰富、总面积达7万余亩的小桥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有较高观赏、研究价值的香坪山珍稀植物园;有被称之为万年前人类文明光辉的“狮子山崖画”;有位于西洒镇东郊山麓的西洒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1965~1973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洞穴堆积层内发掘和清理出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定名为“西畴人”,距今约5万年左右。有邓小平、徐向前、薄一波、宋任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南疆烈士陵园。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使西畴县有十分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
更多>> 西畴县历史
西汉时为群舸郡都孟县地。南诏时隶属通海都督。元属临安路。明为八寨长官司牛羊土司地,隶临安府。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设安平厅,今西畴为安平厅之东安里。民国二年、三年(1913、1914年),安平厅先后改为安平县、马关县。民国九年(1920年)由马关析置设县,取西洒、畴阳两区首字名称“西畴县”,沿用至今。
更多>> 西畴县地理环境
地理气候 西畴县地处云贵高原的南部边缘,地势北部和中部高,东南、西南低,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主要山脉呈现西北走向和西南走向。西北至东西走向的有铁厂山梁,位于境内中北部,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有万家寨梁子,位于县境西南部,西南至东南走向的有大花山,位于县境西南,偏南北走向的有上梁大山,位于境内西北部。境内最高点海拔1962.9米,最低点海拔654米。全县有大小河流12条,属红河水系,其中鸡街河、畴阳河、盘龙河、达马河是主要河流。属亚热带低纬季风气候区,干雨季节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5.9℃,年均无霜期340-362天,年均降雨量1294毫米,年日照时数1500~1600小时,年均相对湿度为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