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鄠邑区概述

    鄠邑区,原称鄠(hù)县、户县,陕西省西安市辖区,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三个副中心城市之一,距西安主城区18千米,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鄠邑区辖1个街道、13个建制镇、1个景区管理局、518个行政村、21个社区,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总人口60.66万人,2016年,鄠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81亿元,比2015年增长 8.5%。鄠邑区是全国闻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中国围棋之乡、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城市。

更多>> 鄠邑区历史

    鄠邑区地近古城长安,古为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境内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25处,在丈南遗址及甘河遗址的粮食窖中,均发现有碳化粳稻,这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公社时,鄠邑区已有人类居住并进行农业生产。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第一次战争就发生在鄠邑区境内。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期禹死后,由其子启继承王位。时鄠邑区为“有扈氏”之国,有扈氏反对继承,要求部落选举,启率大军进行讨伐,战于甘(今甘峪附近),有扈氏败。成语“飞扬跋扈”,就指的是有扈氏《尚书·甘誓》就记载了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地所作的一场临阵演说。有扈氏国为鄠邑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名的由来。商代为崇国,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崇侯虎战败,西周建都于斯。武王灭纣,迁都于镐,丰京不废,每遇大事,皆步行至丰,告于宗庙。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改“扈”为“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后置鄠县。鄠县自汉初确定了县的建制以后,两千多年来,只有隶属关系的变更,县名及县制设置相沿未改。1949年5月,鄠县解放后,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管辖。1950年5月,鄠县属咸阳专区管辖。1953年元月,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管辖。1958年1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保留县的建制,划归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管辖。1961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划归咸阳专区管辖。1964年9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1969年到1982年,户县属咸阳地区管辖。1983年10月20日将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2016年12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陕政函 〔2016〕257号),相继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

更多>> 鄠邑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鄠邑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与兴平市隔岸相望,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东西最宽处30千米,南北最长处53千米,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鄠邑区域在东经108°22′至108°46′,北纬33°46′至34°16′之间。城区在东经108°37′北纬34°07′之交点,海拔418.8米。耕地面积384.77平方千米,灌溉面积333.96平方千米。地形地貌鄠邑区地形为山区、山前坡地及平原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南部秦岭山区峪道中森林植被茂密,最高海拔冰晶顶(静峪脑)3015.1米,山脊海拔680米,渭河滩地最低点海拔388米。鄠邑区南部山区除秦岭梁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梁均为南北走向,山势陡峭(45度以上),峰峦重叠。按地表形态分为中山、低山、陡坡。中山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分水岭陡峻,起伏较大,多为对称山脊,山脊有孤峰存在,各山岭由南向北呈叶脉形分布,形成大小支脉175道,成为各沟峪的分水岭。较高山峰有11座:首阳山、凤凰山、方家梁、土坡梁、九华山、木咀梁、万家岭、圭峰山、郭家山、宛华山、天空岔梁。河谷一般呈“V”型,谷宽5—20米,河谷切割不对称。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不宜农耕,现多为林地及荒山草坡。低山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之间,山脊起伏不大,分水岭成浑圆形。山坡堆积物较多,低洼处保留有黄土状砂质粘土,厚度5—20米。有的地方为土、石、岩屑混合物。河谷一般呈“V”形,宽度在25米以上,个别地方为“箱形谷”。由于坡度较缓,且有一定的黄土沉积,多为山区农耕地。北部平原构造上属渭河地堑的一部分,按地貌特征可分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扇缘洼地、黄土台原、渭河阶地及河漫滩地,海拔600—388米。洪积扇分布于山基线以北,童家滩、郝家寨、南斑竹园、仝夏堡、余下村、焦将村、高力渠、草堂寺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0度30分至4度,地势较高,水利条件较差。扇缘洼地分布于洪积扇以北,秦渡镇、牛东村、牙道村、城区、格家庄、甘水坊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小于1度,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但排水不畅,雨季地表常积水。黄土台原分布于扇缘洼地以北,文义村、王守村、坳河村、涝店、甘河村东西一线以南,即眉坞岭地带,地表坡度小于1度,未受渭河冲积影响,为原生黄土沉积,土层深厚。渭河阶地南与黄土台原界线明显,分布于眉坞岭以北,渭河防洪堤以南,为河流冲积而形成。河漫滩系防洪堤以北渭水漫滩。地面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微倾斜,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鄠邑区主要粮食产区。气候鄠邑区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9天,平均降水量879毫米,年平均气温13度。光、热、水资源丰富。

更多>> 鄠邑区金融休闲

    2016年,鄠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81亿元,比上年增长 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5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3.80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70.42亿元 , 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3%。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8.5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4%。第一产业201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5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农业33.27亿元,同比增长5.0%;林业1.50亿元,同比增长27.9%;牧业10.02亿元,同比下降2.4%;渔业0.17亿元,同比增长52.8%;农林牧渔服务业6.59亿元,同比增长6.1%。2016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069公顷,与2015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6340公顷,比上年减少5公顷。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297777吨,比2015年下降2.3%。其中,夏粮产量152002吨,下降2.4%;秋粮产量145775吨,下降2.2%。2016年全年油料产量673吨,下降16.8%。蔬菜产量299850吨,增长0.3%。园林水果产量99875吨,增长1.7%,其中:葡萄产量55980吨,同比增长7.5%,占园林水果总产量的56.1%。2016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8331吨,比2015年下降8.0%,其中猪肉产量15390吨,下降6.5%。生猪年末存栏136800头,下降10.4%;生猪出栏207835头,下降6.2%。奶类产量17764吨,下降27.3%;禽蛋产量13393吨,下降8.2%。2016年全年水产品产量1141吨,比2015年下降31.7%。2016年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0440公顷,与2015年基本持平;化肥使用量(折纯量)34324吨,比上下降1.1%。第二产业201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9.62亿元,比2015年增长1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17亿元,增长17.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1.45亿元,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5.67亿元,增长39.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54.56亿元,增长3.1%;重工业总产值121.11亿元,增长65.8%。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06.4亿元,比2015年增长197.0%;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26.73亿元,比2015年增长8.0%;能源化工业总产值19.85亿元,比2015年下降19.7%;医药制造业总产值13.71亿元,比2015年下降5.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1.77亿元,比2015年下降23.3%;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未含比亚迪厂)89.1亿元,比2015年增长5.8%;实现利润总额6.6亿元,增长46.7%。2016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4.19亿元,比2015年增长1.6%。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22亿元,下降4.0%;签定合同额26.73亿元,增长1.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59万平方米,下降7.9%。第三产业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8亿元,比2015年增长9.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零售额54.40亿元,增长8.1%;乡村零售额15.58亿元,增长16.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9.98亿元,增长9.7%,占零售额比重85.7%;餐饮收入额10.0亿元,增长10.5%,占零售额比重14.3%。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31亿元,增长1.2%。

更多>> 鄠邑区文化教育

    截止2013年全区共有文化馆、文化站18个。区图书馆藏书13.8万册。有线电视入户率43.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