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安塞区概述

    民国时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是这一时期的基本人口特征。据民国12年(1923),陕西邮局调查统计,安塞总人口为15447人。民国十八年(1929)的大灾荒、民国二十年(1931)的瘟疫流行,造成安塞人口呈下降的趋势。5年后,即民国二十四年(1935),安塞人口回升到3810户、23976人。其中男13095人,女10881人。 1935年6月安塞解放。1941年2月20日边区各县人口统计表载:安塞人口为6951户、38828人,与1935年相比显著增加。到1946年,安塞县增长到10990户、52383人。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民众逃离,安塞人口呈下降趋势。到1949年,安塞共有10727户、49562人。其中男26021人,女23541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1949年至1959年的11年中,安塞共增加两万多人。出生率1959年上升到40.2‰,自然增长率为22.9‰,出现1949年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1963年,安塞人口发展到85415人,自然增长率高达38.2‰,是历史记载中安塞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形成1949年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第二次高峰。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7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85‰。20世纪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2‰~11‰之间。 2011年,安塞县常住人口17.24万人;出生率为9.83‰,死亡率为4.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率97.9%;公安户籍总人口18.82万人,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2.85万人。

更多>> 安塞区历史

    古为雍州地,秦、汉属高奴县。《元和郡县志》云:鄜上及甘泉、临镇、安塞皆高奴地。《安塞县志》载:高奴故城在今坪桥乡,倚山为城。《延安府志》、《读史方与》均说,高奴县城在安塞境内。 北魏真君十年(449)置广洛县;十一年(450)置金明郡,其境与汉高奴县大致相同,即今延安市北和安塞县境。隋仁寿元年(601),为避隋炀帝杨广之名讳,改广洛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617),撤金明县,并入肤施县。唐武德二年(619)复置金明县(其故城在现沿河湾镇的碟子沟《新唐书》、《地理志》)。宋熙宁五年(1072)废金明县,割西南部为敷政县。 宋以“安定边塞”之意设安塞堡,属绥德军辖。元初(1252)置安塞县,县从堡名,治城在今碟子沟。1268年,省敷政县入安塞县,属延安路辖。 公元1369,明王朝朱元璋攻占延安,改延安路为延安府,安塞是其所辖十一县之一。明成化九年(1473)设榆林堡,下辖东、西、中三道,安塞县属西路靖边道辖。后又废堡、道建置,设府、州,安塞属延安府辖。 清沿明建制,延安府仍辖三县,安塞为其一县。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设道,安塞属榆林道。时不久,废道,该县归陕西省直辖。1919年,洪水毁坏碟子沟县城,县治所迁至黄崖根村对面的新乐寨。 1934年7月,安塞县革命委员会在该县南部洛河川的安家坪(现属甘泉县辖)成立,属陕甘宁边临时政府革命委员会领导。1935年5月16日,安塞全境解放后,改安塞县革命委员会为安塞县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935年6月,安塞县的北部地区与安定县南区,在安塞县北部的白庙岔成立子长县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1937年9月12日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将子长县所辖原安塞县区域交归安塞县辖,安塞县南北合并,安塞县苏维埃政府改称安塞县政府,隶属陕甘宁边区直辖。l938年驻地由李家塌迁徐家沟,1942年由徐家沟迁至真武洞。1942年12月,延属分区成立后,改属延属分区专员督察公署领导。 1950年5月1日陕北行政公署撤销,安塞县改属延安专区辖,“安塞县政府”改称“安塞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撤销安塞县,辖地分别划归子长县和延安县。 1961年9月恢复安塞县,先后属延安专区、延安地区、延安市至今。2016年7月,安塞县撤县设区。

更多>> 安塞区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位置 安塞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隶属陕西省延安地区。县城距省会西安市直线距离280公里、延安市36公里。东南与延安市为邻,南和甘泉县接壤,西毗志丹县,北靠靖边县,东北与子长县相交,地处东径108°5′44″至109°26′18″,北纬36°30′45″至37°19′31″,属中纬度偏南的内陆位置。 地貌 安塞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梁峁遍布。有4条大川道,1公里以上的沟道1802条。其中积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沟5条;50至100平方公里的沟11条;10至50平方公里的沟69条;1至10平方公里的支沟439条;沟长1至2公里的支毛沟1278条。沟壑密度为4.7万条/平方公里。有大小峁3169个,平均海拔1371.9米,最高海拔为1731.1米(镰刀湾乡高峁山),最低海拔为1012米(沿河湾镇罗家沟)。特点是山高、坡陡、沟深,相对高度约200米至300米。主要山丘有高峁山、鸦行山、白猪山、天泽山、玉皇庙岭、神岭山等。 气候 安塞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长短不等,干湿分明。春季气候回升较快,变化大,多风沙,有霜冻,雨量少,有春旱;夏季温暖,有伏旱、暴雨、冻雹和阵性大风出现;秋季温凉,气温下降快而有霜冻;冬季寒冷而干燥。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降水量505.3毫米,无霜期157天。 水资源 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3条水系。王家湾乡属大理河水系,坪桥乡东4个村委会和王家湾杨嘴村委会属清涧河水系,其余均为延河水系。其中延河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8%;大理河、清涧河分别占5.7%和4.5%。水资源总量为15572万立方米,地表径流量11781万立方米,过境客水量3791万立方米。 植被资源 安塞属森林草原地带向风沙草原带的过渡区,南有森林,北有沙生植物,中为灌丛草原。大约在3000年以前这里还是林茂草丰的地方,后历经战争和毁林垦种,森林破坏严重。40年代前,次生梢林遍布安塞县中南部,由于气候变化以及滥砍、滥伐、滥牧等不合理土地利用,森林逐渐稀少,呈现出一片森林灌丛草原的景观。80年代天然次生林只分布在西川河以南,面积256182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74172亩,15.8%。 动物资源 兽类有狼、狐、野猪、狗獾、狍(野羊)、黄鼬、鼢鼠、花鼠、田鼠、家鼠、野兔等等。 禽类有家养禽和野生禽两种。家禽类有鸡、鸭、鹅、家鸽等。野禽类有大雁、鹰、石鸡、野鸡、岩鸽、灰斑鸠、猫头鹰、麻雀等。 爬行类有乌稍蛇、白条蛇、腹蛇、水蛇、晰蜴(蛇鼠子)等。

更多>> 安塞区金融休闲

    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袭广种薄收,耕作技术呈圪塔老犁倒山种地,粮食年平均增长5.9%。 1966年至1978年,每年坚持春、秋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种植“两杂一薯”等高产作物,农业机械、化肥得以广泛应用。13年的统计,共修基本农田15.76万亩,人均1.35亩,可灌面积达3.18万亩。投入化肥由1966年的26吨增加到1978年的2430吨,亩均施化肥增至5.5公斤。粮食年总产由1966年的2728万公斤发展到1978年的2936.5万公斤。 1989年,安塞县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2936.5万公斤增长到1989年的4512.5万公斤,年平均增长7.38%;人均占有粮食355.24公斤,比1978年前提高了31.35%;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1253.9万元增长到1989年的3972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4元增长到1989年的239.64元,增长了4.44倍。 2011年,安塞县农业总产值9.23亿元,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59亿元;林业产值0.39亿元;牧业产值0.95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3.3万亩,粮食总产量5.99万吨,油料播种面积3.49万亩,总产0.27万吨。 工业 1956年前,安塞还有一些走乡串户的手工业者。据1955年统计,有铁匠3户3人、小炉匠5户9人、木匠3户3人、缝纫铺3户4人、钉鞋绳挽具4户4人。这些人大都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主要以修造小农具为主。 1956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县城内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了缝纫、木工、铁业、小五金车修4个合作社(组)人员28人,年产值26.3万元。1958年受浮夸风影响,年报工业产值竟达58万元之多。1960年,仅招安公社就办起了发电厂、石膏厂、地毡厂、粉笔厂、农具修配厂、车辆修配厂、火药厂、砖瓦厂、石灰厂、土化肥厂、挖勺厂、山货编造厂、纸炮厂、缝纫厂、火硝厂、副食加工厂、粉条加工厂17个,有职工164人。但因是盲目上马,资金、原料、技术、销路等存在问题,于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全部下马。 1970年后,兴起大办地方五小企业风。县上办起印刷厂、农业机械厂、水泥厂、粮油加工厂及牛奶厂(豆制品厂前身)。1970年工业产值41万元。1975年安塞县各公社都办工业企业综合厂和农业企业林、牧场。公社多为综合厂,大队以林、牧场为主。1978年工业产值180万元,比1970年增加4.4倍。 1989年,国营工业产值405万元,比1986年127万元增长3倍多。 2011年,安塞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4亿元,其中:长庆油田公司、杏子川采油厂原油生产和机械装备制造完成产值1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1%。 商业 1946年,陕甘宁边区延安贸易公司在安塞成立分公司。1947年由于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从安塞迁走。1948年安塞成立县贸易公司,有8人从业。1950年撤销。1953年成立安塞县花纱布公司,9人从业。1955年,该公司易名为“安塞县贸易公司”,人员增加到11人。1956年,贸易公司改为百货公司,人员增加为14人。1953年,安塞成立毛猪收购站。1955年改为食品收购站,1966年改为食品公司,从业人员7人。1956年,成立安塞县副食公司。1957年,成立安塞县药材收购站,编制6人。1961年改为药材公司,编制8人。1978年,成立安塞县石油公司,编制5人。2011年,安塞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特别是文化、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业市场发展更加活跃,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较2010年增长24.8%和20.6%。

更多>> 安塞区文化教育

    安塞腰鼓 腰鼓,安塞县人又称花鼓,是民间舞蹈秧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塞腰鼓最先作为驱邪的打击乐在社会上流行,以后又作为助阵的声乐用于战争。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欢度佳节、庆祝胜利和丰收的民间艺术活动。在内容上也由原先单纯的打击乐演变为融舞蹈、武术、体操、器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县民以纯朴、诚实著称,由于交通的阻塞,致使古老文化艺术能够跨历史时期地保留下来,成为黄土文化中极其珍贵的部分。随着技艺的不断更新,腰鼓越来越受到中外人士的亲睐,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秧歌 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每逢喜庆的日子,城镇农村都有闹秧歌的习俗。安塞秧歌流派众多,最有特色的当数过街秧歌、排门秧歌、走灯秧歌。内容有踢场子、打腰鼓、扳水船、跑竹马,其牌场不下百余种。 安塞刺绣安塞刺绣主要是在花鞋、枕头顶、针扎、围肚、裹肚等上扎花。颜色鲜艳,构思新颖,图案大多为花、草、虫、鱼、动物以及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往针扎上绣花时一般可直接进行。往鞋子、枕头顶、裹肚上绣花,先要剪花样,依据被绣物大小,选用喜欢的图样,剪好,粘贴好,即可用小绣花针走针引线,不用花绷子,直接拿在手里做。这类刺绣品一般均为结婚的信物或用品,不少裹肚、枕头顶中不乏有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