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响水县概述

    响水县作为“中国浅水藕之乡”的响水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江苏省盐城、淮安、连云港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暖温带南缘,东濒黄海,略带有海洋性气候特点,温和湿润,雨水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下辖12个乡镇和一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该县历史上是黄河冲积平原,土壤多为砂壤土,含磷量大,速效钾含量较高。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浅水藕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因此,响水浅水藕在生长发育期间不必使用化肥、农药等一切对人体有害的肥料和药剂,属于标准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响水县的浅水藕既无南方的苦涩之味,又无北方藕的微酸味,而具有白、嫩、脆、香的特点,并且特别容易加工储存。同时,响水浅水藕与其它藕一样具有极高的营养、药用、观赏等方面的价值。现年产鲜藕达7.5万吨。204国道、通榆大运河和沿海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南北,县城距连云港机场仅70多公里、盐城机场100公里。素有“苏北黄浦江”之称的灌河流经县境直入黄海,国家二类开放口岸陈家港位于灌河入海口处,是我国东部天然良港,现已建成大小码头30多座,距连云港仅23海里。全县人均占有土地3.78亩,是江苏人均占地最多的县份之一。农副产品品种齐全,质量上乘,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现已建成林果、畜禽、浅水藕、特水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基地。滩涂面积广阔,拥有240亩滩涂,盛产对虾、四腮鲈鱼、梭子蟹等近200种海淡水产品。已形成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医药、农药、建材、盐业、染料、以及生物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色纺纱、轴承座、空调冷疑器、蒸发器、氯酸纳、亚氯酸纳、丙烯酸等一大批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城市基础实施是全国百强县之一。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财政金融、邮电通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和谐安定,城乡兴旺繁荣,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成为您投资创业,兴业聚财,大展宏图的崭新热土。

更多>> 响水县历史

    196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响水县,因县政府驻响水镇而名。 响水县境内由于成陆较晚,明代以前,今响水口地方只有少数移民。明“洪武赶散”迁来大量移民,靠煮盐捕鱼为生。清朝前期,是两淮盐业发展盛期,县境盐场招集大批盐工。民国时间,盐业虽然衰落,但农业代之兴起,人口继续繁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人口增长较快。 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来,黄河夺淮,从县境古“云梯关”入海,由黄河带来大量泥沙,使县境逐渐淤积成陆。而后经营较长时间的土壤变化,自然植被得以生长,腐殖质日益增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土地资源,加之近海滩涂,可从事盐、渔业生产,有力地吸引着人口和迁入。 响水县境人口的迁徒,在群众中一直有着“洪武赶散”的传说,大都称自己的祖先,是从苏州阊门来的。“洪武赶散”始于明朝,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冯仁宏撰写的《新安镇源流》中称:“大明洪武登极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洪武赶散',子孙相沿,传世为例。传至嘉靖,适奉旨击散,而苏之阊门周姓、常之无锡惠性,以及刘、管、段、金皆被赶散,来至朐南(原海州以南地区),芦苇荒滩,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县境人口始祖多从苏州迁徒而来,不少旧宗谱均有记载。因当时称民是强制的,又是武装押送,事情又发生在洪武年间,故称为“洪武赶散”。

更多>> 响水县地理环境

    响水县域地势四面环水,西高东低(东部高程2.3米,中部高程5.7米,西部高程6-9米),略呈帆型。东濒黄海,海岸线43公里,海域面积239.85万亩(其中潮上带41.55万亩,潮间带13.5万亩,浅海184.8万亩)。 南部有中山河,流长63公里,河宽110-130米,流量150-200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排涝流量600立方米/秒;西部有通榆大运河,境内流长20公里,河宽100米,通航能力1000吨;北部的“灌河”素有“苏北黄浦江”之称,境内流长34.5公里,主航道水深7米,入海口水深10-11米,通航能力5000吨。 县境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均降水1000毫米左右(2000年1756.6毫米),无霜期209天。 全县耕地面积96.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44亩。耕地中水田30万亩,旱地52万亩。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240万亩。盛产粮、棉、油和蚕、林、果、中药材、浅水藕等数十种农产品。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棉生产先进县,全县年产皮棉1.5万吨,是江苏省重点产棉地之一。 有43.1公里海岸线,240万亩滩涂可供开发利用。盛产海盐及对虾、贝类、鱼类等近200多种海淡水产品,尤以中华绒毛蟹、四鳃鲈鱼名闻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