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宝应县概述
县人民政府驻安宜镇,邮编:225800。代码:321023。区号:0514。拼音:Baoying Xian。宝应县城水巷口3号是周恩来来外祖父陈沅的宅第。位于宝应县旧政府附近,靠近大运河边。1907年,少年周恩来随嗣母来这里读书,与年长他16岁的表哥、爱国青年陈式周朝夕相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留下十分深??处。占地 7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屋18间,有历史文物50多件。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已成为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建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1982年,宝应县人民政府决定进行维修。1990年10月,宝应县人民政府将此处建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5月重新核定公布,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6年,经省文化厅批准,全面实施对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的修复工作。县文化部门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建筑结构风格、陈设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广泛听取意见,邀请省、市文化主管部门专家指导的基础—亡进行了精心维修施工,工程历时八个多月。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少年周恩来在宝期间的情况,县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员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淮安、扬州等地,走访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上海市公安局、《申报》馆、周恩来有关纪念地,以及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陈式周长子陈莱官、周恩来表哥万叙生的女儿万明珠等,征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东宅院生活区陈列的家俱和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陈家当年使用的。周恩来研究会、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周恩来童年读书管理处的同志以及周恩来的亲属、原身边工作人员等,对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的建筑修缮、文物史料征集和陈列布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1997年,周恩来少年渎书处被命名为首批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3月5日,在周总理百年诞辰之际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底,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 宝应县历史
春秋战国:宝应此地先属吴,后属越。 秦朝:建东阳县,属东海郡。 汉朝: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 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肃宗: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朝:隶高邮州。 清:属扬州府。民国: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建国初期: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更多>> 宝应县地理环境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 119°42′51″、北纬33°02′46″— 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宝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县。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 。 主要有潼河、朱马河、宝射河等42条河流,总长约652公里。面积较大的湖荡有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 广洋湖、和平荡、獐狮荡、绿草荡、三里荡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 宝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 966毫米。日照充足,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4℃,适宜动植物繁衍生长。 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县辖14个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共有92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