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阿拉善盟概述

    阿拉善盟(阿拉善一词,最早记载于《蒙古秘史》,是关于阿拉善的词义,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图有几种解释,此处为汉语贺兰山的音转。)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西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733.48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4年,阿拉善成立专区一级的政权机构--宁夏省蒙古自治区。之后由于区划变更,先后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区、甘肃省蒙古自治州、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管辖。1969~1979年,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由阿拉善左旗析置)和额济纳旗由甘肃省管辖。1980年4月,阿拉善盟正式成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盟府驻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亦是阿拉善左旗旗府驻地)。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一个盟。 阿拉善盟人口约20万,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少的一个盟。阿拉善盟地域辽阔,其版图相当于英国的面积。 阿拉善盟比较有名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有位于额济纳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及胡杨林。 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的乌索图、巴彦木仁苏木,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额济纳河是盟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至巴彦宝格德水闸分二支。西为木仁高勒(西河),注入嘎顺淖尔(亦称西居延海);东为鄂木讷高勒(东河),下记分数支,注入苏泊淖尔(亦称东居廷海)、京斯田淖尔(又称古居廷海、天鹅湖)和沙日淖尔。额济纳河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lO亿立方米。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许多冲沟中一般有潜水,有些出露成泉。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个,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集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这里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

更多>> 阿拉善盟历史

    1969年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9年将阿拉善建旗三百年纪念碑甘肃省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设立阿拉善盟。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阿拉善盟总人口196279人。其中:阿拉善左旗148672人、阿拉善右旗25281人、额济纳旗22326人。2006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阿拉善盟《关于调整全盟苏木镇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阿拉善盟关于调整撤并部分苏木镇的意见。这是阿拉善盟苏木镇机构改革继2001年改一革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调整撤并后,三旗原有的40个苏木镇调整为23个。阿左旗将原有23个苏木镇调整为13个。其中将通古勒格淖尔苏木和木仁高勒苏木整建制并入巴彦浩特镇;撤销豪斯布尔都苏木整建制并入巴彦诺日公苏木;撤销古拉本敖包镇整建制并入宗别立镇;撤销锡林高勒镇、巴彦洪格日苏木整建制并入吉兰泰镇;撤销超格图呼热苏木整建并入嘉尔格勒赛汉镇;撤销查干布拉格苏木整建制并入额尔克哈什哈苏木;撤销银根苏木整建制并入乌力吉苏木;撤销图克木苏木整建制并入敖伦布拉格镇。撤并调整后,阿左旗设13个苏木镇,其中建制镇8个,苏木5个,即巴彦浩特镇、吉兰泰镇、乌素图镇、嘉尔格勒赛汉镇、宗别立镇、巴润别立镇、敖伦布拉格镇、温都尔勒图镇,乌力吉苏木、巴彦诺日公苏木、巴彦木仁苏木、额尔克哈什哈苏木、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阿右旗将原有的9个苏木镇调整撤并为5个。其中,撤销额日布盖苏木整建制并入额肯呼都格镇;撤销塔木素格布拉格镇整建制并入阿拉腾敖包苏木;撤销曼德拉苏木整建制并入孟根布拉格苏木;撤销努日布盖苏木整建制并入阿拉腾朝克苏木;保留雅布赖镇。调整撤并后,阿右旗苏木镇行政区划结构为镇建制3个,苏木建制2个,即额肯呼都格镇、雅布赖镇、阿拉腾敖包镇和孟根布拉格苏木、阿拉腾朝克苏木。额旗将原有的8个苏木镇调整为5个苏木镇,撤销合并苏木镇3个。其中,将温图高勒苏木并入达来呼布镇;撤销古日乃苏木和巴彦宝格德苏木并入新建的东风镇。此外,原苏泊淖尔苏木、赛汉桃来苏木、马鬃山苏木保留,行政区域不变。

更多>> 阿拉善盟地理环境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沙漠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居世界第四阿拉善沙漠位,国内第二位。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称,绝大部分为复合沙山。相对高度从外缘的5-20米,向内逐渐增高到200-400米,最高达500米。高大沙山互不连接,峻峭陡立,巍巍壮观。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为新月形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链,一般高10--200米。 湖泊沙漠中分布有500多个咸、淡水湖泊或盐碱草湖,其中较大的有古日乃湖、拐子湖、沙日布日都、头道湖、查干高勒、敦德高勒、辉图高勒、巴彦霍勒、乌日图霍勒、图兰太湖、通古勒格淖尔、英格田、特莫图、通湖音高勒、树贵湖、浩木肯高勒、伊和吉格德等。北部戈壁分布较广,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33.7%。 山脉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 700米。主峰达郎浩绕和巴彦笋布日,海拔分别为3 556米、3 207米。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

更多>> 阿拉善盟金融休闲

    农业 2001年,阿拉善盟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生产全面持续增产。全年粮食产量7.15万吨;油料、棉花、蔬菜瓜类产量分别达4 667吨、3 096吨、4.79万吨。继续推进畜牧业转移战略,调减草原畜牧业头数,发展农区畜牧业。畜牧业经济有所下降,6月末,全盟牲畜总头数控制在187.92万头(只);12月末,牲畜122.52万头(只)。特种养殖业兴起,成为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牧业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5.09万千瓦,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全盟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100%、66.67%和21.67%。农牧业运输的机械化水平达100%。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牧区用电量比上年分别增长2.24%和2.26%。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 773公顷,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33万亩,植被覆盖度由30%增至42%,林草植被更新明显加快,野生动物数量增多。 工业 全年全盟实现工业增加值86 386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45%。产销衔接较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6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2.47%。

更多>> 阿拉善盟文化教育

    1.民族渊源:阿拉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藏族组成,在阿拉善蒙古族最具本民族特色。阿拉善旗蒙古族源于卫拉特(也称额鲁特)之一的和硕特部,系元太祖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姓博尔济吉特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按四十九旗之例设阿拉善和硕特旗,从此形成了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阿拉善左旗各民族都有信仰宗教之故俗,阿拉善历史上主要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5教。从建旗开始,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历代相传,沿续至今,阿拉善左旗喇嘛庙颇多。建国前,全旗共有寺庙、教堂46座,其中喇嘛庙37座、清真寺7座、汉佛寺1座。喇嘛庙的建造规模宏大、设计精致。2.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阿拉善左旗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当地人们称之为“蒙古回回”或“缠头回回”)他们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信仰习俗同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除虔诚信仰伊斯兰教、参加伊斯兰教活动外,也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等活动,但他们只承认自己是伊斯兰教教徒,不承认是喇嘛教徒。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除过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外,也同其他民族一样过春节、元旦、中秋节等传统节日。3.民族服饰:解放前阿拉善蒙古族服饰分为官服、便服、喇嘛服三种。官服式样与清褂袍套相似;喇嘛服是信奉藏传佛教的喇嘛及其信徒们所穿的服装;便服有长衫、棉袍、坎肩、大皮袄等。男服镶单边者多,女服鲜艳而美观,长衫或坎肩绵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绦。蒙古袍还加各种修边装饰,显得富丽堂皇、雍荣华贵。4.民族饮食:蒙古族饮食大致分为三类,即粮食、乳食和肉食。乳食以奶茶、酸奶、奶酪、黄油、奶皮、奶酒为主。肉食有烤全羊、羊背子、手抓羊肉等。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最具传统风味的名菜。多选用上等土种绵羯羊,经屠宰、烫毛、整理、填料等十几道工序后才进行烘烤。烘烤时采用特制的烤炉,并选用当地特有的干梭梭为燃料。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黄中泛红,外酥脆适口,肉体松软鲜嫩,肥而不腻,是阿拉善人招待贵宾最高档次的食物。5.蒙古族礼节: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客至全家老少出门迎接,宾主互相问候,问候语多为“塔赛音白努(您好吗?)”“赛音、塔赛音(好、您好)”。建国前,多用“打千”请安,男子右膝前屈、左腿后弯、上体前俯、右手下垂,俗称“打双千”。建国后,逐步改用握手礼。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掀门帘左边,且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右边(即西边),北边为上首,多为尊长者所坐,就座后,客主双方取出各自的鼻烟壶,鞠躬互换,兴趣至鼻端一嗅好送还,同时彼此寒喧、问候一番。如拜见父母、尊长或逢喜庆场合,以哈达表示敬重之意,主人献好地,客人要用右手相接,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喝过茶后,主人要给客人敬酒,客人要用双手,一饮而尽,然后回敬主人。席间常用赞美友谊的歌曲来相助劝酒、敬酒。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主客互道“巴依尔太”(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