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文化教育
吴桥杂技
吴桥是杂技发祥地、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经历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时期,至汉唐达到兴盛。到了明代已形成了从信仰禁忌、行规流派、行业语言、技艺传承、杂技经营“口”、“锣歌”系统而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清代到中华民国是吴桥杂技文化发展最繁荣时期。
沧州武术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源于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劈挂、八极、燕青等52个拳种。涌现了丁发祥、霍元甲、王子平等大批名人义士。沧州市政府已举办七届“沧州武术节”。沧州市1992年12月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
河间诗经文化
《诗经》的发祥地就在河间,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所传。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
毛公书院1928年后改称“毛公学堂”,为社会培养出不少人才。毛公书院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没有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
沧州木板大鼓
沧州木板大鼓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它对北方的大鼓曲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仅保留下100多个曲艺小段和10多部长篇。目前艺人仅存8人,沧州木板大鼓面临灭绝危险。
2003年6月,沧县政府投资对木板大鼓进行抢救挖掘,录制五位老艺人的18个段子。同时,整理出7万多字的长篇木板大鼓《回龙传》。
西河大鼓
早在清康、雍、乾时期,河间一带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根据当地的小调、民歌唱出一种新的调子,并用犁铧片击拍,这即是西河大鼓的雏形,故曰“犁铧片”,后又称“河间大鼓”。后来马三峰对这一演唱形式进行革新,使这一曲种日臻完善,西河大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黄骅渔鼓
黄骅渔鼓起源于清乾隆晚期,距今约200年的历史。它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稀有曲种。黄骅渔鼓流传至今,还能演唱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且都已是古稀老人。
黄骅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以群唱为主,阵势威武雄壮。黄骅渔鼓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轰动一时,影响极大。
吴桥是杂技发祥地、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经历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时期,至汉唐达到兴盛。到了明代已形成了从信仰禁忌、行规流派、行业语言、技艺传承、杂技经营“口”、“锣歌”系统而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清代到中华民国是吴桥杂技文化发展最繁荣时期。
沧州武术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源于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劈挂、八极、燕青等52个拳种。涌现了丁发祥、霍元甲、王子平等大批名人义士。沧州市政府已举办七届“沧州武术节”。沧州市1992年12月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
河间诗经文化
《诗经》的发祥地就在河间,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所传。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
毛公书院1928年后改称“毛公学堂”,为社会培养出不少人才。毛公书院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没有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
沧州木板大鼓
沧州木板大鼓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它对北方的大鼓曲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仅保留下100多个曲艺小段和10多部长篇。目前艺人仅存8人,沧州木板大鼓面临灭绝危险。
2003年6月,沧县政府投资对木板大鼓进行抢救挖掘,录制五位老艺人的18个段子。同时,整理出7万多字的长篇木板大鼓《回龙传》。
西河大鼓
早在清康、雍、乾时期,河间一带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根据当地的小调、民歌唱出一种新的调子,并用犁铧片击拍,这即是西河大鼓的雏形,故曰“犁铧片”,后又称“河间大鼓”。后来马三峰对这一演唱形式进行革新,使这一曲种日臻完善,西河大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黄骅渔鼓
黄骅渔鼓起源于清乾隆晚期,距今约200年的历史。它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稀有曲种。黄骅渔鼓流传至今,还能演唱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且都已是古稀老人。
黄骅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以群唱为主,阵势威武雄壮。黄骅渔鼓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轰动一时,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