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龙泉驿区概述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紧邻龙泉山西侧,是成都市向东向南发展的主体区域、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幅员面积556.24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8个乡镇,人口53万。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龙泉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区政府所在地龙泉城区距市中心12.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8公里,成渝铁路穿境而过,成昆铁路绕境而行,以老成渝路、成龙路、成洛路为骨干的交通网络覆盖全境,现已开通8条对接成都市区的城市公交线路,正在建设的成都地铁2号线将龙泉城区与成都市区紧紧相连。龙泉驿区生态环境独特优良。境内气候温和,绿色城区和龙泉山生态屏障交相辉映,大气质量为国家二级,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区”和“全国绿化百佳县(区)”。龙泉驿区工业经济日渐壮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一汽大众30万台轿车生产线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制造主导产业集群和工程机械、电子电器、新型材料、食品饮料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2006年,全区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39.18亿元,工业企业税收实现5.72亿元。同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称号。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基础良好。先后被评为“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试点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无公害水果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基地”。龙泉驿区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东郊明珠龙泉湖、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北周文王碑、千年古刹石经寺等众多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和正在打造的新五大旅游景区“两湖一山”的主体区域,一年一度的“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性旅游、招商、民俗盛会,目前已成功举办20届。

更多>> 龙泉驿区历史

    龙泉驿古为蜀国辖地,唐代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置东阳县,后改灵池县,宋代改灵泉县,元代设驿站而得名。 古为蜀国辖地,唐代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置东阳县,后改灵池县,宋代改灵泉县,元代设驿站而得名,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撤县,历673年。此后改隶简州,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置巡检司。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更多>> 龙泉驿区地理环境

    龙泉驿区,地处成都平原东部,界限在东经104°08‵28"-104°27‵12"、北纬30°28‵57"-30°46‵46",境内低山、浅丘、平坝兼有,以平坝为主,构成龙泉驿地貌的三大主要类型。 龙泉山中段纵卧区境东南部,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之界山。山上,峰峦叠嶂,果树满坡;山下,平川旷野,稻禾飘香。最高点,境东长松山周家梁子海拔1051.3米;最低点,境东北茶店镇三元村白杨沟海拔456.8米;区人民政府驻地海拔520米。 龙泉驿区境内资源以动物、植物、矿产、建材原料、多种水果为主。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鸟类10余种,水杉、银杏、红豆木、楠木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珍稀名贵树木15种,中药材375种,石料、型砂、页岩等建材原料蕴藏量极丰,另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芒硝和恐龙及鱼类化石。区内盛产水果,以水蜜桃、葡萄、枇杷等最为著名,是全国惟一的“中国水蜜桃之乡”。茉莉花产量甚丰,制茶业发达;可供养殖水面42591亩,是成都市重要的鲜鱼生产供应基地。 水文气候 龙泉驿区的东南部为岷江水系府河的支流芦溪河,西北部属沱江水系支流西江河,中部有都江堰灌区东风渠灌溉网,坝丘浅山中散布着3383口塘堰和18座水库,犹如颗颗晶莹的珍珠装点其间。 龙泉驿区境内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较充足。年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35.7℃,较同纬度的武汉低6.5℃;极端最低气温-5.9℃,较武汉高7.9℃。夏天偏凉,冬天偏暖;年均无霜期287天,日照1205.7小时;年均降水量974.4毫米,7-8月占全年的51%,1-2月较少。

更多>> 龙泉驿区金融休闲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紧邻龙泉山西侧,是成都市九区之一、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的主体区域。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 龙泉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成都市正在实施的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主体区域。区政府所在地龙泉镇距市中心12.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8公里,成渝铁路穿境而过,成昆铁路绕境而行,以老成渝路、成龙路、成洛路为骨干的交通网络覆盖全境,现已开通4条对接成都市区的城市公交线路。 龙泉生态环境独特优良。境内气候温和,绿色城区和龙泉山生态屏障交相辉映,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区”和“全国绿化百佳县(区)”。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抓住开发农业、建立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实施成都城市向东发展战略三次历史性机遇,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化工业新区的历史性转变。2004年全区GDP完成89.9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206元;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机械制造、新型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农业开发成效明显,先后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试点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进县”称号,初步形成了以果蔬生产为重点的现代都市特色农业基地;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初步建成了以酒店会务业为核心的都市近郊会务休闲基地。 农业开发成效显著 以优质水蜜桃、枇杷、葡萄、梨为主的伏季水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2亿公斤,享“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先后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部优秀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国家财政部科技兴农追踪调查点”、“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区县”、“中国特产之乡”等荣誉称号,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开发区建设实现突破 位于境内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0年,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于2000-2-13日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6km²,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9.94km²,建成面积达3.5km²。截止2000年,累计引进项目462个,建成投产项目200个,到位资金60多亿元,年产值达3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7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子、机械、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开发区实行省、市、区三级共建和“区区合一”、相对独立运行的管理体制,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规划、建设和管理权限,其财政税收关系纳入全区统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九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2000年,GDP完成50亿元,人均GDP达到1.04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50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1万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十二位,是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丘陵先进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3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是“全国科技先进区”;区内有成都大学、四川师大东区、四川大学龙泉校区、四川省职业教育园区、省级重点龙泉中学、东方双语学校等1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以花果、山水、民俗为主的特色文化独具一格,正积极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是“全国计生工作先进区”、“省级卫生城区”,正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