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概述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的云岭、碧罗雪山亚高山带。境内群山绵亘、林茂谷深、江河纵横、资源丰富,是有名的“药材之乡”,天然的“杜鹃花园”,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兰花之乡”、“滇金丝猴的乐园”、“滇西北动植物基因库”、“三江明珠”等美誉。 县内民族众多,傈僳族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也是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全国贫困县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文化以保持古老的民族传统风俗而独具特色。 全县辖七乡三镇,设79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共有102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003 年末,全县总人口144551人,其中农业人口132683人,非农业人口11868人。维西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份,2003年末,少数民族人口数占总人口的83.3%;傈僳族人口79407人,占总人口的54.93%;汉族24172人,占总人口的16.7%;纳西族17987人,占总人口的12.44%;藏族11237人,占总人口的7.77%;白族8055人,占总人口的5.57%;彝族1891人,占总人口的1.3%;普米族 1382人,占总人口的0.96%。民族众多,人文荟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县境东西最大跨径70公里,南北纵距122公里,总面积4661平方公里。2003年末,人口密度为31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36162亩,其中水田31245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79亩。 维西这块还待开发的处女地神奇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这块过去鲜为人知的“宝地”,而今正在以她丰富的资源、巨大的潜力逐步引起各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我们热忱欢迎省内外、海内外朋友、客商来维西观光旅游,兴办实业,同我们一道开发维西、建设维西、共创维西美好的明天。

更多>>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历史

    从唐至宋,县境先后隶属于吐蕃、南诏、“大理国”管辖。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临西县,为县境设治之始。明代,临西县的建置仍沿续。成化四年(1468年)之后的百余年间,丽江木氏土司与蕃人进行争夺临西之战,攻战临西县地,至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维西全境复归丽江军民府统辖。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建维西厅,疆域东跨金沙江,北接今西藏芒康县境,西至怒江,西北延伸到独龙江,包括今维西、德钦、贡山、福贡四县和香格里拉县的五境乡。维西厅初归鹤庆管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后改属丽江府。 民国2年(1913年)改设维西县,德钦、福贡、贡山先后划出。民国37年(1948年)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曾设置于县城。 1949年5月12日,中共维西党组织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暴动成功,推翻了国民党领导的维西县政府,建立了临时性的人民政权。同年10月1日正式建立维西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管辖。1957年划归迪庆藏族自治州。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维西县,建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仍隶属于迪庆州。 1961年五境区(乡)划归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县)。 1965年12月8日,怒江州兰坪县第六区(维登)10个公社,共115个生产队1950户8071人,划归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1997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辖1个镇、9个乡: 保和镇 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街道、农村2个村委会。 永春乡 面积662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永春、腊八底、高泉、罗马、拉日、拉河柱、兰永、三家村、拖枝、庆庙、四保、美光、菊香13个村委会。 巴迪乡 面积601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巴迪、结义、阿尺打嘎、洛义、真朴、捧八6个村委会。 2000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辖1个镇、9个乡:保和镇、永春乡、巴迪乡、维登乡、白济汛乡、塔城乡、攀天阁乡、中路乡、康普乡、叶枝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6017人,其中:保和镇 10703人、永春乡 31731人、攀天阁乡 14987人、自济讯乡 22365人、康普乡 10196人、叶枝乡 10357人、巴迪乡 7570人、塔城乡 14974人、中路乡 9990人、维登乡 13144人。 2001年,全县辖1个镇、9个乡:保和镇、叶枝乡、塔城乡、永春乡、白济汛乡、巴迪乡、康普乡、攀天阁乡、中路乡、维登乡。 2002年塔城乡撤乡建镇(省政府2002年7月18日批准),叶枝乡撤乡建镇(省政府2002年7月23日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