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会昌县概述

    县人民政府驻文武坝镇。邮编:342600。代码:360733。区号:0797。拼音:Huichang Xian。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南靠广东,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现辖19个乡镇,44万人口,国土面积2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万亩,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会昌是革命老区,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担任第一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会昌》,盛赞“风景这边独好”,现存有大量红色革命遗址。 会昌有丰富的资源,现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30余种,其中锡金属储量全国第三,岩盐储量为江西之首;森林覆盖率达79%;可利用的水电蕴藏量达5.86万千瓦;旅游资源有省级风景名胜汉仙岩、会仙温泉等旅游休闲景观。 会昌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矿产冶金、氟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电等主导工业。锡金属、氟化盐、萤粉、水泥、会昌米粉、会昌酱干等产品颇有特色,其中米粉远销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农业以水稻、制种、烟叶、生猪、脐橙为主。 会昌城市、交通等发展明显加快,城区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境内有323、206国道和赣龙铁路穿过,成厦、济广高速会昌段正在拟建。2005年,全县实现县内生产总值185249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789万元、利税6386万元,实现利用外资总额282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568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68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完成果业开发面积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会昌”发展战略,坚持以民为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争一流,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线,突出新农村建设、招商兴工、项目带动、城市建设、队伍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治理等重点,把工业做大、农业做优、财政做富、城市做美,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把会昌建成开放的会昌、生态的会昌、和谐平安小康的会昌。 2006年,我县坚持大开放的主战略,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统筹的理念,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五新一好”的总体要求,结合整村扶贫开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十大体系”建设。从会昌的实际出发,完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社会保障、产权交易、金融服务等体系的建设。 三是大力推进招商兴工。整合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锡深加工、氟盐化工、水泥、旅游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贡江流域开发等重点项目招商;招商引资又以主攻工业为重中之重,努力打造矿产冶金、氟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小水电五大工业集群,做强锡、盐、萤粉、水泥、米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 四是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服务业。强势推进旅游业发展,做好毛泽东旧居、文武坝革命旧址、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邓小平旧居等红色景点和汉仙岩、会仙温泉自然景观的开展利用,同时积极开发绿色生态旅游。 五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稳步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园林城市的创建,打造山水靓县,彰显山水特色。 六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全县上下将进一步认清形势,调整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转变工作作风,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更多>> 会昌县历史

    据同治十一年《会昌县志》:会昌自汉至唐属于都县地,右称九州镇;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唐武宗年号)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元太德元年,会昌由县升为州,管辖会昌、瑞金两县。明洪武初年,将州返县,隶属赣州府至清。民国初年属赣南道。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来到会昌,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共筠门岭地下区委;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会昌县委员会;1932年7月,会昌、寻乌、安远三县联合成立中心县委;1933年2月在会昌县内设会昌、筠门岭、西江三县;1934年9月三县又全并为会昌县。1949年会昌解放后至1955年属宁都行政公署;1956年至今属赣州专区(地区)、赣州市。1984年5月15日,设立小密乡、庄埠乡(赣府字[1984]112号)。1988年9月12日,撤销筠门岭乡、西江乡,设立筠门岭镇、西江镇(赣民函[1988]101号批复)。1995年9月29日,撤销周田乡、麻州乡、庄口乡,设立周田镇、麻州镇、庄口镇(赣民字[1995]185号批复)。1997年1月14日,撤销文武坝乡,设立文武坝镇(赣民字[1997]12号批复)。2000年,全县辖7个镇、15个乡:文武坝镇、筠门岭镇、湘江镇、庄口镇、西江镇、麻州镇、周田镇、长岭乡、清溪乡、右水乡、高排乡、晓龙乡、珠兰乡、洞头乡、中村乡、站塘乡、永隆乡、富城乡、小密乡、凤凰崠乡、庄埠乡、白鹅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8115人;其中: 湘江镇 35490 筠门岭镇 27740 西江镇 41442 周田镇 46601 麻州镇 24158 庄口镇 20438 文武坝镇 26882 长岭乡 7758 清溪乡 4294 右水乡 14250 高排乡 11941 晓龙乡 12566 珠兰乡 14726 洞头乡 8541 中村乡 7108 站塘乡 14194 永隆乡 7429 富城乡 13597 小密乡 15770 凤凰岽乡 10147 庄埠乡 7768 自鹅乡 15275(人)2001年10月22日,撤销湘江镇,划归文武坝镇(赣民字[2001]486号批复)。2003年10月21日,撤销凤凰崠乡,分别划归西江镇、文武坝镇、庄口镇管辖;撤销长岭乡,成建制划归筠门岭镇管辖(赣民字[2003]272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43.39万人。2004年底,全县辖6镇13乡。文武坝镇 2004年辖:红旗路居委会、富东路居委会、水东居委会、南街居委会、西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南外居委会、文武坝村、晨光村、水西村、湘青村、湘东村、黄坊村、林岗村、大南坑村、上半岭村、下半岭村、联丰村、彭迳村、古坊村、林富村、凉舟村、园背村、磊石村、勤建村、小坝村、塔丰村、林苏村、中段村、山新村、白竹村、水口村、长段村、北寨村。筠门岭镇 辖:筠门岭居委会、门岭村、盘古村、龙头村、黄坌村、竹村、湖段村、民范村、元兴村、羊角村、营坊村、竹子坝村、芙蓉村、荣田村、上增村、黄埔村、州场村、石久村、学子村、官厅村、半照村、白埠村、长岭村、下阳村、鹤形村、楠木村、大照村、小照村、秀段村、黄陂村。西江镇 辖:西江居委会、西江村、兰陂村、火星村、背坑村、牛睡村、见潭村、西坑村、段脑村、河背村、饼丘村、红星村、莲石村、石门村、坝子村、千工村、湾兴村、西源村、大田村、南星村、石迳村、丰龙村、南山村。周田镇 辖:周田村、梅子村、半岗村、上营村、寨下村、秧排村、下营村、小田村、司背村、河墩村、长田村、连丰村、桥塘村、中桂村、高桥村、上官村、长江村、上坝村、新圩村、大坑村、岗脑村、杨梅村、三坑村。麻州镇 辖:麻州村、湘江村、小河背村、桃丰村、凹下村、前锋村、九州村、东红村、五家山村、凤围村、齐心村、增坑村、凹背村、大坪脑村、下堡村。庄口镇 辖:洛口村、白沙村、禾坑村、上芦村、下芦村、大陂村、黄沙村、大排村、龙化村、小坝村、黄雷村。清溪乡 辖:清溪村、半岭村、青峰村、象洞村、密坑村。右水乡 辖:右水村、大华村、下寨村、梅寨村、中坝村、田高村、田丰村、梅丰村、大群村、围背村、松林村。高排乡 辖:高排村、山口村、上寨村、坪坑村、南田村、团龙村、石灰坝村。晓龙乡 辖:晓龙村、田尾村、里田村、庙背村、高兰村、晓村、塘头下村、桂林村、上堡村、倒圳村。珠兰乡 辖:珠兰村、河陂村、龙车村、狮寨村、祠堂下村、雁湖村、怀仁村、杉坑村、大西坝村、南寨村、上照村、下照村。洞头乡 辖:洞头村、洞下村、河头村、肥岭村、下东坑村、官丰村。中村乡 辖:中联村、中和村、洋光村、半溪村、小燕村、增坑村。站塘乡 辖:站塘村、官村、厍山坝村、罗坊村、李官山村、岽背村、水明村、大坝脑村、南坑村、横岭村。永隆乡 辖:永联村、益寮村、杨叶村、井头村、晓族村、水州村、案背村。富城乡 辖:富城村、寨头村、桂坑村、雷田村、岭下村、大洞村、小沙村、半迳村、粗石坝村、板坑村、余屋洞村、林珠村、泮??半迳村、莲塘村、孕龙村、罗田村。庄埠乡 辖:庄埠村、樟坑村、正坑村、下车村、寨富村、禾坪下村。白鹅乡 辖:九岭村、良屋村、下安村、洋口村、水东村、梓坑村、中心村、狮子村、河迳村、丹坑村。

更多>> 会昌县地理环境

    会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温润气候区,具有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的特征,其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涝,四季分明差异大。由于距海洋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阴雨,夏热无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长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一月份平均气温8.3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8.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6.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5摄氏度;≥10摄氏度积温6079摄氏度;平均无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达752.9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涝灾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24%,加之蒸发量又大于降雨量253.5毫米,常发生干旱。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季低温、夏季洪涝、干旱以及秋季“寒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