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浦城县概述

    邮编:353400 代码:350722 区号:0599 拼音:Pucheng Xian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为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北部、东北部、东部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省的广丰县毗邻,东南部、南部、西部分别与省内松溪县、建阳市、武夷山市相连。全境处于东经118°11′—118°49′,北纬27°32′—28°22′之间。县治驻南浦镇,位于东经118°31′—118°33′之间。县城距省会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驻地150公里,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县赛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会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温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会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饶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据2000年10月前数据,全县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87公里,全县疆域面积为3383.02平方公里,为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的2.73%,管辖面积3387.02平方公里(疆域面积减去外县插花面积,加上在外县的插花地和飞地面积),与建阳市并列为全省第三大县。2000年10月底完成法定边界线勘定任务,据新勘界,县行政区域边界线全长455.55公里。其中省际界线240.95公里,省内县际界线214.6公里。浦城县的基本情况可以集中概括为:一、福建省最早置县的五县之一。浦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古闽越文化发源地。评为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猫耳弄山商代古窑群遗址,为中国早期陶器制造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浦城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县,至今已有1811年,历史上出过8个宰相、20个尚书、4个状元、172个进士。县境内山水秀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浮盖山、匡山、九石渡等为著。历史名人江淹、陆游、朱熹、徐霞客、林则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谱写了大量广为流传的佳作。二、三省七县结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龙泉市、遂昌县和江西省的广丰县接壤,与本省的建阳市、武夷山市、松溪县毗邻。全县辖19个乡镇(街道)、296个村(居),现有人口40.79万人。三、“八山半水分半田”。全县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为我省第三大县,其中山地面积437.4万亩,耕地面积55.47万亩,河流水域面积15万亩,是全国、全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林业用地面积40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1%,林木蓄积量981万立方米,是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四是山延两脉、水注三江。县境西北为武夷山脉的延伸,东北则为仙霞山脉的延伸。浦城属三江源头之一,境内溪水分别流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205国道纵贯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线横贯东西,小浦线、古二线连接东北、西北,建设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闽第一站,是海西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四、除通行石陂镇通行闽北方言浦城话,其余通行吴方言。人口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规定,据县人口普查办公室计算机汇总数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登记的全县常住人口为32万1272人。县内户口居住在县外的人口8万9469人;而户口在县外(含县外、省内和省外),普查登记时在县内居住的人口为8967人。二者相抵净流出8万0502人。按同口径,全县人口为40万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万5566人增加1万6208人,增长4.20%,平均每年增长0.42%。这次普查登记总人口中,汉族人口31万8244人,占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据县统计局统计,2005年年末全县总户数11万6225户,总人口41万0109人,其中男性21万4121人,女性19万5988人,18岁以下8万4322人,18—35岁11万0656人,35—60岁16万1797人,60岁以上5万3334人

更多>> 浦城县历史

    建安元年(196) 汉闽越王余善临柘溪之滨筑城曰浦城 属会稽郡 永安三年(260) 改吴兴县 属建安郡 隋代 并县 并入建安县 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成县 改名唐兴县 武后天授二年(691) 改县名 改武宁县 神龙元年(705) 改县名 复名唐兴县 天宝元年(742) 改县名 定名浦城 历属永安军、建宁军、建宁路 历属建宁府、建安道 1932年 方志敏率红十军攻克浦城 建立浦城县苏维?建阳专区、南平专区 历属建阳地区、南平地区、南平市 置县治所:置县必设治所,治所即地方长官办公官署,俗称衙门。浦城治所开始设在何处?后又有何变迁?该记此事的早期浦城县志已经失传。至今保存完整,最早的县志是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县志》。该志书卷首《县治图》中表明,衙门在光禄街东即今天县政府大院所在位置。该志卷二《县治》记载:“浦城县始置于汉建安中,名汉兴。至唐天宝元年改为浦城。历代以来,治所不移。”如此看来,自建县以来,县治所一直设在今天县政府大院位置,历代末变。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编《新修浦城县志,城池》中,以小号字注的形式,对浦城县城地址不变提出疑问说:“今距县五里东乡后阳(今万安乡村头村后洋自然村,土名石牌),土人云即浦城县地,城基及县治教场遗址犹存,非数百年间迭有迁徙欤?”这只不过是先人传说和推测,尚有待于文献和考古的新发现来证实。该志《古迹》卷中又记:“三国吴吴兴馆:在县治北隅皇华山麓,吴永安(258—264年)中改县为吴兴建。”因皇华山在现县城浦城一中校园内,这就说明,最迟在三国昊永安时(可能更早),县城包括县治所,已在现在位置。对于上述明朝和清朝两部县志中对治所位置略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在没有其他文献多证和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宁可相信相对较早的县志即明朝万历志说法,“历代以来,治所不变”,置县以来,治所就在现县政府大院位置。因为较早县志,更接近事物起源的时间,而且那时可能见到早期的浦城县志。历史上浦城治所选址主要根据地理、阴阳。据清嘉庆《新修浦城县》说:“昔人相阴阳,观流泉,建署于此。”民间传说主要有三:一是面对官印。治所坐北朝南,正对南浦溪南面一座圆形山包,那座山包像征官印。二是风水之地。东面横山岗猢狲井泉流源源不绝而来;治所前又可塑见南浦溪水东来,不见其去;南浦溪有龙(一说形如龙,溪有龙潭),遇回龙山(治所对面偏东向山头);回头所向位置。三是首脑部位。按明万历志记载浦城县城街道12条,主要街道构成如人仰卧形状,世称美女形。仙楼山是枕头,故又名枕山,衙前如首,市心街(今爱民路)如颈,铁治街(今皇华山南路)和小路边街(皇华山中路)如两手,大市街如胸,从大市街分前街(今胜利路)和后街(民主路)如两腿。两腿叉间有清水井,每月水变黄一次。明万历志称:“浦治处山川形胜,厚下安宅,息事宁人。”县城至街人字形布局就有“宁人”的意思。县治所位于首后的脑部,当时有特别重要意义,所以历代不敢移动。旧志称县治所建筑“规模闳阔,堂宇崇深,盖其由来久矣”。年代久远,也在原地屡圯屡修,自南宋以来,重大修葺的就有多次。宋绍兴元年(1131年)全毁于战火,绍兴四年重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增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增建。正统十四年部分毁于火,景泰二年(1451年)修建。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堂火灾后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西厅毁后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头门失火重建。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国30年4月15日10时日军飞机投弹炸毁大堂。1952年改东厅建土木结构西式平房即今县政府大院门内东侧信访局等一座,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为解放后县政府第一座办公楼,县政府内设机关全部在此办公。1956年建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两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即今人大、政协办公楼。同时建土木结构大会室一座。1965年在大门内西侧办公室平房一座,砖木结构,占地近300平方米。同时建县人民委员会(办公楼),三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即今人事局、农办等办公楼。1971年4月中共浦城县委设在县人民政府大院。1980年改建县政府大门,1981年在新建县委办公大楼,四层混泥土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因院办大会室已成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大会议室一座,钢筋简易结构,可容纳百人座位。至此政府大院建筑初具规模。

更多>> 浦城县地理环境

    浦城盛产稻、麦、桂花。百姓栽培丹桂的历史悠久,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丹桂之乡”。矿产有铜、铅、锌、锡、金、银、钴、铁、硫铁、煤、钨、钼、铀、萤石、磷、钾长石、蛇纹石、云母、石棉、石墨、大理石等。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熊、猴、山羊、穿山甲、鸳鸯、角怪、娃娃鱼等。药材主要有泽泻、莲子、厚朴、米仁、蕲蛇等。名胜古迹主要有仙楼山、梦笔山、九石渡、古埠观前等。

更多>> 浦城县金融休闲

    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05亿元,增长11.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62、8.58、10.85亿元,分别增长4.7%、15.7%、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8亿元,增长40.1%。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16.7%,其中地方级收入9610万元,增长19.2%,首次实现收支平衡,当年消赤105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增长12.9%。实际利用外资2515万美元,增长8.4%;外贸出口总额3714万美元,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7元,增长9.12%;农民人均纯收入4046元,增长7.9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4%。年末户籍人口41.01万人。工业经济。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9.7亿元,增?产加工、绿色食品、轻工轻纺四大优势产业完成产值11.91亿元,增长29.6%。规模工业企业从39家发展到50家,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66%;45家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产值的80.3%;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继续位居南平市首位。福建浦城工业园区列入省级工业园,并经国家发改委审定认可,目前,入驻企业25家,总投资4.5亿元,产值2亿余元,安置用工2000多人,创建稳定和谐工业园区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总投资1亿元的正大浦潭工业新区年产1000吨盐酸金霉素项目基本建成。农业经济。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6.4%。粮食播种面积5.08万公顷,总产21.73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发展经作1.5万公顷,其中烤烟收购6.75万担,产量、质量、效益、税收创历史新高。投资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0家,其中24家规模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95亿元,增长45.9%,农民从产业化中人均增收780元。改造中低产田、标准农田713万公顷,修复水毁水利工程139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为全省典型,新增转移6465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107元,增长9.6%。项目开发。全县落实各类项目202项,当年投资规模10.12亿元,完成投资7.82亿元,增长7.57%,其中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40项,500~1000万元项目47项。“两个比重”明显提升,分别达71%、77.69%。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正式动工;年“百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55公里,通乡公路全面硬化;农村水利“523”完成投资1700万元,建成56个村级供水工程,2.94万人喝上安全饮用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6698平方米。改革创新。实施县直单位挂点扶持75个村,帮扶资金470多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并通过省上验收,实行林权证抵押贷款5400余万元。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完成增资扩股1820万元。新完成县印刷厂、林化总厂等国有企业和电力股份制改革,县属建筑企业改制正式启动。全面实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国库统一发放和年均10万元的县级转移支付补助。整合组建了南浦、河滨两个街道。完成新批外资项目10个,发展外贸出口企业21家;山海协作引进县外资金6.60亿元,增长51.8%。社会事业。实施省、市科技项目8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开发新产品41项。新组建“福建省浦城职业技术学校”,仙阳中学成为全市农村第二所三级达标校,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南平市第四。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和97%。县林业局森林公安分局获“全国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先进单位”。人民生活。新增城镇就业204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76人,企业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73万、1.58万、2.8万人;享受城镇低保3077人、农村低保万人。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政策,并增设对55~59周岁女性的奖扶;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学生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1535人。“造福工程”搬迁300人。年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县公安交警大队获“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先进单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