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白银区概述

    白银区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腹地。是白银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素以“铜城”闻名遐迩。区域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现辖强湾、武川2乡,四龙、水川、王岘3镇和人民路、公园路、工农路、四龙路、纺织路5街道,有45个行政村,31个社区,总人口28.54万人。近年来,白银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科技兴业、工业立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接续产业快速成长,引进并建成了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初步形成了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加工制造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雏形。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15.93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5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主法制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等称号,打造白银“金凤凰”少儿艺术特色文化品牌。未来五年,白银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构筑多元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到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164亿元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超过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6535元,建设发展率先、富民优先的“实力白银”,构筑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绿色白银”,培育特色鲜明、充满生机的“人文白银”,营建勤政爱民、和衷共济的“活力白银”,打造共建共享、安定祥和的“和谐白银”。

更多>> 白银区地理环境

    白银区位于甘肃中部、白银市西部,黄河上游中段,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4′24″至104°24′55″之间。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乡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望;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为界。辖区东西长约47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形总趁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 银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干旱多风,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气温8.07℃,日极端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发量1997.1毫米。太阳年均辐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风日数51.6天。年均无霜期183.8天。 白银区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有汉、回、满、蒙、土家、苗等22个民族,总人口27.7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92万人,农村人口6.86万人。除汉族以外的21个少数民族人口4817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1.73%。区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的宗教。 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锰和石灰石、石英石、长石、芒硝、沸石、麦饭石等30多种。凤凰山有色金属开采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600年前的明代,白银厂采矿工人最多时达3000多人,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这个响亮的名字,那时已传遍整个西北。 白银区水电资源充足。黄河流经境内38公里,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黄河"小三峡"工程进展顺利,其中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大峡水电总厂建成并网发电。 白银区交通极为便利。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西经河西走廊直达新疆,东连陇东。包兰铁路贯穿境内,3条国家级公路、2条省级公路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白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区距兰州中川机场仅7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