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巴彦淖尔市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领县十(朔方、广牧、沃野、临河、临戎、三封、窳浑、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始有一定规模的从事耕种的农业。元始二年(公元2年)朔方郡有户34338户,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领县十六(九原、临戎、河阴、曼柏、武都、南舆、固阳、西安阳、河目、宜梁、成宜、广牧),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东汉末至十六国,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北魏,怀朔、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 宋、辽、金、夏,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金国,西境为西夏国属地。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今磴口县则属甘肃行省宁夏路。明初分属山西东胜卫和陕西宁夏卫辖境,未几,皆入于北元。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今乌加河以北以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厅。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民国14年(1925年)设置临河、大佘太设治局,民国16年(1927年)设置磴口县。民国17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为绥远省,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大佘太设治局(民国20年7月大佘太设治局更名安北设治局)、临河设治局(民国18年10月临河改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民国31年(1942年)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增设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陕坝镇筹备处。
更多>> 巴彦淖尔市地理环境
巴彦淖尔在蒙古语中是“富饶的湖泊”的意思。巴彦淖尔市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西与阿拉善盟,南与鄂尔多斯市,东与包头市相邻。 全境皆位于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冬天受蒙古高压影响,气温偏低。 境内有狼山和黄河。 黄河在此地形成河套地区的后套,是重要的农业地带。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塞外煤都乌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全市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辖四旗、二县、一区,总人口176万人。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巴彦淖尔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90—300毫米,日照时数为3100—3300小时。阴山山脉呈东西横贯中部,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盛产牛、羊、骆驼及肉苁蓉、发菜、黄芪等名贵特产品,年产绒毛8000多吨,二狼山白山羊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美誉。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耕地面积40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水利资源丰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阴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300多处62种,主要有硫、铜、铅、煤、银、稀土、石墨、铬铁、宝石等,富矿多,矿体厚,宜于开发。 巴彦淖尔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稳定宽松的投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体系。包兰铁路、110国道、拉丹高速公路和京呼银兰光纤通讯干线横穿全境,临策铁路已奠基开工,中蒙运煤铁路即将修建,巴彦淖尔市内“横五纵八”公路网基本形成;电话全部程控,电视电话系统全国联网;电力供应充足,且电价低廉;国家一级陆路口岸甘其毛道口岸已成为中蒙陆路贸易的重要通道;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省级)已初具规模,总面积6900多亩。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优惠政策,市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成立了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以“公开、透明、高效”的行政办公方式,为广大客商提供周到、快捷、细致的服务。
更多>> 巴彦淖尔市金融休闲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有了新的突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经济建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巴彦淖尔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3.8亿元,增长21%,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49∶29演进为21∶51∶2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总收入按新口径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4亿元,同比增长29.8%。二是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再创新高。今年农牧业生产形势非常好,超额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预计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0亿元,增长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152元,比上年增加1717元,增长31.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走在了全区前列。三是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工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从用电量看,8月份全市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同比增长27%,除基础用电外,工业用电大体增长40%以上。进入四季度,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严峻挑战,保持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全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81.3亿元,增长30%,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0.8%提高到42.8%,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继续向前推进。四是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今年是城镇建设规模和城镇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我们以“迎庆创城”为契机,加大了城建投资和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城建投资76.85亿元,其中,临河完成45亿元,重点加强了西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了“新亮美”工程,各旗县也都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临策铁路、包惠铁路电气化改造、临河过境高速公路、前旗黄河大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机场项目获国家批准,电网、管网、工业园区等重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2%,SO2净削减量1.1万吨,COD净削减量1.3万吨,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制定了乌兰布和沙漠、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乌拉特草原退牧转移稳步实施,全年完成造林105.8万亩。六是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4个,引进国内到位资金175亿元,增长25.9%,实际利用外资4685万美元,增长11.7%。截至11月底,进出口总额完成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4.6%,其中出口7493万美元。向北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甘其毛都口岸常年开关通过预验收,过货量超过200万吨。
更多>> 巴彦淖尔市文化教育
看巴彦淖尔地图,从黄河北岸,至阴山脚下,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宛似铺开一片桑叶,如果乘飞机从高空伏瞰,那交错分布的渠道,恰似这桑叶的叶脉,其间铺展着农田,点缀着村庄、湖泊(海子)、林带、果园、沙丘……这片土地真是美极了。你回到地上,再详细地解读巴彦淖尔、感受巴彦淖尔,就越会惊叹这片土地的美好。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醇厚的民风和独具魅力的文化,再行探究,还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再早不说,就说二十世纪初年,这里还是一片近乎蛮荒的土地,你在荒野上走着,觉得肚子饿了,看见草木掩映中一户人家,就走进去,主人看你一眼,便问:“吃饭不?”你拿铜瓢在水瓮里舀水,咕呼咕呼喝了,喘口气说:“吃!”要遇主家正吃饭,就会立马盛上冒尖的一大碗糜米稠粥,放在炕边,说声:“周(端)起来吃吧!”你就端起碗,随便瞅个地方坐下或疙蹴下勤(自管)吃。如果你渴了走进瓜地,种瓜人不用问就摘个大西瓜,抡开手掌“啪”一声一拍两半,放你身前说:“吃哇!”就这个样子。所以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许多山西人“走西口”,一到后套就被“套”住了,那不仅因为这里肥沃的土地,也是为这醇厚的民风。又说后大套是养穷人的地方,穷苦人来到这里都不难活命。说到这里,笔者要插一句说说巴彦淖尔的方言,比如前面说到的“周起来吃”、“勤吃”,还有河套人把抬起来叫“迂起来”,把臀部叫“独子”,这些本是老百姓常说的口语,今天写成文字就显生辟,以致电脑上都找不到。这些方言不知是怎样延用下来的?巴彦淖尔的居民极少“土著”,早年沿黄河和靠近阴山地带,多住着自汉代即来此游牧的蒙古族后裔,此外多属“移民”,以山西和陕北神木、府谷一带人居多,另有被称为“西人”的宁夏人,称为“东川人”的土默特人,称为“梁外人”的鄂尔多斯人;1929年民国政府在临河建立移垦事务所,又移来一些山东人,后来东北军中也有一些人流落于此……这些被统称为“侉子人”;1961年前后,又多了许多从甘肃逃荒来的民勤人、武威人。早些年人们来此落脚,选个地势较高的地方搭个“茅”,这地方被称为圪旦,住了张家叫张家圪旦,住了王家叫王家圪旦,后来有个较大村子住了来自中国十一个省的人,就叫十一省圪旦。如果哪家住的地方较低,就叫“圪巴”或“圪卜”。由于人的来源各异,属于文化范围的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比如饮食,早年间这里的“西人”和甘肃人喜吃面食也善作面食,比如拉面、面筋、酿皮子等等,都当属他们的专利,山西河曲人做的酸饭、酸粥最好吃,“侉子人”则爱吃鱼汤泡米饭……河套烩菜,这不知是哪家的专利,“大集体”时有言:“分红一块,蒸饼烩菜,分红一块六,酸菜烩猪肉”,是当时农民的“小康”。如今烩菜成了整个河套人喜欢的家常菜,而且在各大饭店登堂入室,倍受青睐。这说明了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的,多少年来,各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蒙古族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等等,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形成了如今独具魅力的河套文化。究竟河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你只有亲临河套——或去那里过个大年,参加一次婚礼,或到农家作几次客再到酒店里喝几次烧酒,听听酒歌、山曲儿,或到书法、绘画和奇石荟萃的七彩街走走,再到a文化广场去跳跳舞或听听“打座腔”,再交几个临河的男女朋友,自会有所领略,而且你会感叹:临河人活得是这样五彩缤纷,这样滋润,这样潇洒!巴彦淖尔地方地灵人杰,当今祖国各地,都有许多优秀的巴彦淖尔儿女、河套精英,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示风采施展才干,创造着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