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卡若区概述

    卡若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东经96°7--97°9′,北纬30°6′--32°30′,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缅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自治区首府拉萨。 卡若区属中纬度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茂密,山脚草木丛生,山谷则呈现出亚热带特征,雨热同季,气候宜人。 卡若区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的主要地方之一,曾出现过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著名艺人学图旺波。每逢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人们都要表演民间歌舞,服装艳丽,风格既粗犷豪迈,又阿娜多姿,唱腔悦耳、动人心魄,充分体现了康区藏民族的民族特色。卡若区素有“卓舞”之乡之称,以卓舞为主的县乌兰牧奇文艺专业团队,使继承传统文化有了组织保证。 2012年,卡若区总面积1.0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4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2.6%。截至2014年,卡若区行政区划为3镇(昌都镇、卡若镇、俄洛镇)12乡(沙贡乡、芒达乡、如意乡、日通乡、柴维乡、约巴乡、嘎玛乡、若巴乡、埃西乡、妥坝乡、拉多乡、面达乡),9个社区及158个行政村。

更多>> 卡若区历史

    卡若区历史悠久,城南12公里处的“卡若原始村落遗址”,使卡若区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 汉魏时期,称以昌都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为“康”; 唐朝时归依吐蕃; 元朝起,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清朝称昌都为“察木多”(相当于行署) 。驻藏大臣设正副二职,其副职长驻昌都镇。清末为昌都县,后改为昌都宗 。 1950年,昌都解放后,中共中央在昌都镇建立了党在西藏地区最早的人民政权组织—昌都县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国务院领导; 1956年,昌都县划归西藏自治区; 1960年,合并拉多宗又改为昌都县; 1959年4月20日,昌都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辖三个行政区,1959年底增至7个行政区; 1962年7月,重新划分昌都县为10区1镇,共52个乡; 1987年,实施撤区并乡,昌都县划分为1镇1区15乡,辖259个村,10个社区,920个自然村;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昌都县改为卡若区。

更多>> 卡若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卡若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东经96°7--97°9′,北纬30°6′--32°30′。东与江达、贡觉县为邻,南与察雅、八宿县毗连,西与类乌齐县交界,北与青海省玉树县和囊谦县接壤。总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地貌 卡若区位于横断山脉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呈“W”形。最高海拔6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切割明显,险峰峻岭,沟壑纵横,蔚为奇观。气候 卡若区属中纬度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茂密,山脚草木丛生,山谷则呈现出亚热带特征,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夏季温和多雨,冬季日照充足,年均气温7.5℃,日均气温5℃,无霜期127天,年均降水量477.7毫米。水文 卡若区境内“三江”支流密布,常年平均流量达400立方米/秒,总流量达152亿立方米/秒。扎曲河、昂曲河属澜沧江水系,均发源于青海省,由西北向东南流至昌都镇汇合,始称澜沧江。扎曲河流径境内长达145公里,昂曲河、澜沧江和金河则分别流径境内长达85公里、50公里和60公里。

更多>> 卡若区金融休闲

    概况 2012年,卡若区生产总值完成27.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2.6%产业结构由8:40:52调整为8.9:36.4:54.7。卡若区人均生产总值达2.24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3.7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15028元,同比2011年增长7%;财政收入完成0.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9.1%;税收完成0.41亿元。第一产业 2012年,卡若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9%。完成粮食产量1.86万吨,肉产量1.0517万吨,奶产量1.55万吨,采集虫草4890.15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889元,同比2011别年增长14.5%。第二产业 2012年,卡若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1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9.1%。第三产业 2012年,卡若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7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6%。

更多>> 卡若区文化教育

    卡若区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的主要地方之一,曾出现过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著名艺人学图旺波。每逢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人们都要表演民间歌舞,服装艳丽,风格既粗犷豪迈,又阿娜多姿,唱腔悦耳、动人心魄,充分体现了康区藏民族的民族特色。卡若区素有“卓舞”之乡之称,以卓舞为主的县乌兰牧奇文艺专业团队,使继承传统文化有了组织保证。1987年文艺队的藏戏《文成公主》曾在自治区“雪顿节”表演时获得了特别奖。2006年昌都锅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嘎玛嘎赤画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月,昌都强巴林寺酥油花、日通乡般龙藏医、卡若区古木游戏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