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述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南邻湖南省。辖恩施、利川二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六县。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万平方千米。截止2007年末,人口约391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春秋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设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矿藏主要有铁、磷、煤、金、硒等。多深切峡谷、溶蚀洼地等。水力资源丰富。普通农作物有:玉米、稻、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有:茶叶、种植药材。为湖北省主要林区,有多种珍贵动植物,利川为水杉之乡。土特产和药材资源有板桥党参、坝漆、鸡爪黄连、石窑当归等。交通已形成以恩施为中心的全州公路网。有纺织、煤炭、机械、制药、皮革等工业。名胜古迹有来凤仙佛寺、长江三峡、腾龙洞、黄金洞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积3967平方千米,人口约78万,以汉族为主,汉巫县地,三国时吴置沙渠县,元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恩施县,1982年划县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 、铁、硫、水晶石等矿产,农业主产有玉米、水稻、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猪为优良品种。珍贵树种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产党参、当归、天麻等100多种药材。有机械、采煤、电力等工业。土特产品有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等,是历史古城,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曾迁此,名胜古迹有连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遗址等。
更多>>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
恩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恩施地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称此为蛮夷之地,先后在此实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间,恩施市境在秦时属南郡;三国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华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州府附廓县。中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战期间,1938年至1945年,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恩施城区规划范围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连珠塔、文昌祠、叶挺将军纪念馆、柳州城遗址及西瓜碑;州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为武圣宫、西、南门城楼城墙、白衣庵、通天洞石刻、五峰山列士陵园; 恩施市的古塔中,以市区五峰山龙首山顶的连珠塔最为有名,该塔于清道光十一年动工兴建,山门位于龙首山,呈辕亭式,进山门沿石级通道而上,可直抵小山门。塔分七层,呈锥形,高42米,塔角上各雕刻有托塔力士一尊,形态各异,塔基周围遍刻海水、莲花,隐喻佛生于莲,莲浮于海的故事,塔顶由七枚大锡珠重叠而成塔刺,与塔身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更多>>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环境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北端连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面与本省宜昌市为邻。州域东西相距约220千米,南北相距约260千米。 自治州全境属山地,为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由西南——东北走向的巫山、齐岳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组成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雨量充沛。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恩施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三千多米,最低六十多米。岩溶地貌发育,山间多陷落盆地。 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 ,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更多>>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融休闲
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工业以煤炭、烟草、皮革等行业为支柱产业。土特产众多,富硒茶、忠路雾洞茶古为皇家贡茶。忠路花台米和谋道支罗米古为皇家贡米,利川市被誉为水杉之乡、莼菜之乡、薇菜之乡、坝漆之乡和黄连之乡。是全国13个优质烤烟基地之一。 恩施州特色资源丰富,硒资源富甲天下,被誉为“世界硒都”,具有世界上唯一独立的硒矿床,是中国大陆迄今发现的第一个高硒区。 “金丝桐油”全国第一,“毛坝生漆”驰名中外,莼菜、薇菜、蕨菜、芸豆、魔芋、葛仙米、凤头姜、茗合、山药等山野菜,斐声海外。 全州40多万亩优质茶园,是湖北省茶叶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伍家。恩施又是“烟草王国”,拥有优质烟叶基地60万亩,名贵药材文明全国,被誉为“华中药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被誉为“休闲胜地”,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 在沪蓉高速公路州城互通路口,罗清泉亲切看望高速公路一线的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工程的进展情况,对工程建设者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发挥科学、肯干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表示赞许,嘱咐工程建设人员要时刻牢记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争取早日完成沪蓉高速恩施段工程,让高速公路造福恩施人民。 雨后的恩施大峡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罗清泉说,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省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要站在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的高度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整合资源,搞好品牌建设,加快建设开发步伐,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加大旅游名镇和名村的建设力度,让游客到恩施大峡谷景区不仅看秀丽山水,还要看优美田园风光,感受浓郁民族风情。
更多>>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教育
(1)民间文化 改土归流后,恩施城区已一派汉官威仪,汉文化渐浸土著文化,随着川黔湘鄂边区经济贸易的增加,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恩施文化在“改”掉了一些原巴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因吸收外地文艺而更加丰富。约1735年以后,恩施兴起戏台戏楼,湖南人在恩施建禹王宫,江西人建万寿宫,四川人建川主宫,人大戏(亦称“盔甲”,即今南戏)由湖南传入恩施。 嘉庆十四年(1809年),恩施已有木偶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5月,施南府操房营首士表大珩、金德玉重修武圣宫庙台庆祝关公诞辰办公演戏特立碑记颂。 从咸丰年间(约1850年)起,恩施有天福班、同庆班、玉琴班。定居恩施的吴双魁所教玉琴班艺人,1860年左右尚地恩施唱过目莲戏。 除民间戏班以外,城区有零星劝善讲演活动,俗称“说善书”。 (2)地方文化 清末民初,恩施城有24个庙祠,26个戏台,乡村土台不少,号称48个戏台。恩施灯戏的班底最早只有清末在城内的姜撮瓢班和在七里区阳鹊坝的黄永藻班。 1916年,恩施原有同庆班重制戏折,由于群众喜爱灯戏,一些艺人只好到乡下游演,羊角坝灯戏班便是1920年由灯戏艺人唐世东发起并组建的。 1934年,省政府调集省保安团和新编第十军到鄂西围剿贺龙红军,随军带来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