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夏河县概述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经102度31分,北纬35度12分。东、南面分别与本州合作市、碌曲县相邻,北依临夏州及青海省循化县、同仁县,西与青海省泽库县比邻,全县总面积为6273.88平方公里,共辖1镇14乡,有藏、汉、回、撒拉、东乡、蒙古、朝鲜、土族等十四个民族,人口7.78万人,其中藏族人口约占78%。因文明遐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坐落在县城西域,古素有“东方梵蒂冈”之美称。县城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原区,东部和南部为底山峡谷区。境内沟纵横,山峦起伏,大部地区海拔在3000—3800米之间。达里加山高4636米,为境内第一高峰。畜牧、旅游、水利、矿产是夏河县的四大资源优势。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一个以畜牧和旅游业为主,农、林、矿产及地方民族工业为辅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其资源十分丰富。草原风光景色如画,森林松涛神均幽远,民族文化绚丽多姿,人文景观特色浓厚。具有自然风光、藏传佛教、民俗风情三大特色。旅游业从1980年拉卜楞寺对外开放、1985年国务院批准夏河县为对外开放县起步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得以较快的发展改善。特别在近年来,通过调整,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其发展势头更显强劲。2004年接待游客33.5万人(次)其中外宾2.23万人(次)。现有专门从事旅游接待的宾馆饭店、度假村36家,其中星级饭店5家,旅游定点单位16家,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服务要素日益得到完善。夏河县地理位置优越,古有“东同三陇,南接四川,西连康藏,北近青蒙”之称。历史上曾是甘、青、川三省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活动的中心和“茶马互市”鼎盛之地,也是青藏高原通向内地的门户,被历代封建王朝视为边塞军事要地。现在,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沟通了甘、青、川三省周边市县,并成为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路。夏河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海拔约2900米。因黄河支流-大夏河流经县城所在山谷而得名。因有藏传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也处于夏河县城,故又名拉卜楞。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城西1公里处, 它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合称我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拉卜楞为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佛宫所在的地方。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辉煌的佛殿,万余间僧舍,崇楼广宇,鳞次栉比,金瓦红墙,气势非凡。其中,以六大扎仓最为著名。扎仓,藏语意为学院。六大扎仓即六大佛学院:修显宗的闻思学院,修密宗的续部上学院、续部下学院,修天文的时轮学院,修医药的医药学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刚学院。其中,闻思学院为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赞干布像;正殿悬“慧觉寺”匾额,为清乾隆帝敕赐。正殿 11开间,宽l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时念经。殿内挂着各色彩幡,燃酥油灯百余盏,香烟缭绕,一派佛国气象。寺中还有两座讲经坛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珍藏文物数万 件,藏文经典6万余册。拉卜楞寺还有“拉康”18处。“拉康”(佛寺)即全寺各扎仓 的喇嘛集体念经的聚会之所。其中以寿禧寺规模最大,有6层,高 20余米,殿内供高约15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屋顶金龙蟠绕,墙旁银狮雄踞,外观十分宏伟。人称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是当之无愧的。

更多>> 夏河县历史

    1926年由临夏、临潭及青海省循化县析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设夏河县。因大夏河得名。 1996年5月2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6]35号)批准同意设立合作市(县级),以夏河县的合作镇及那吾、佐盖曼玛、佐盖多玛、卡加曼、卡加道、勒秀、加茂贡等7乡为合作市的行政区域。 2000年,夏河县辖1个镇、14个乡:拉卜楞镇、扎油乡、甘加乡、桑科乡、九甲乡、达麦乡、曲奥乡、麻当乡、科才乡、王格尔塘乡、牙利吉乡、塘尕昂乡、阿木去乎乡、吉仓乡、博拉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26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拉卜楞镇 12868 桑科乡 6089 九甲乡 5082 甘加乡 6654 达麦乡 3724 王格尔塘乡 3832 麻当乡 5736 曲奥乡 2624 唐尕昂乡 3009 扎油乡 3489 博拉乡 5681 吉仓乡 4296 阿木去乎乡 6170 牙利吉乡 4949 科才多 3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