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德格县概述

    德格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北纬31°24ˊ-32°43ˊ,东经98°12ˊ-98°41ˊ。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面积11031平方公里。总人口59746人,其中农业人口55675人,非农业人口4089人,藏族57771人,占96.7%,余为汉、彝等民族。自川西北丘状高原区,雀儿山绵亘全县,属横断山系沙鲁里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谷地带。南部主峰绒麦俄扎海拔6168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西南解与白班县交界之麦典河口,海拔2980米。雀儿山将县境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河谷宽平、土壤肥厚、古夷平面保存完整,为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河流深切、高差悬殊,为高山峡谷地貌。境内现代冰川发育,有冰川30余条,高山湖泊较多,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0座。雅砻江北入东出,有巴曲、玉曲等12条支流。金沙江为西部界河,有色曲、麦曲等5条支流。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 6.5℃,1月均温-2.8℃,7月均温14.5℃,年降水是611.3毫米,无霜期83天,年均日照管2051小时。德格县在藏区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称誉。德格藏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藏区古代宗教文化。历史上境内藏文化学者云集。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称,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方言为康区标准语言。德格藏区在挖掘、整理、利用古代藏医药文献,研制名贵藏药,医治慢性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大突破,为甘孜州藏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基地。民国时期,全县仅有小学3所,其中时办时停的2所。解放后,发生较大变化,至1990年已有小学26所,在校生2361人,小学教师234人;中学1所,在校高中生79人,初中生188人,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 1所,入园幼儿133人。有县医院、藏医院、区乡卫生院(所)等卫生医疗机构32个、床位92张,每千人有2.34个卫生技术人员。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已建有水泥球场4个,排球场5个,乒乓球场12个,棋类室30个,1050个座位的电影院1个,6个电影放映队,2个录像室,文化馆1所,图书室6 个,藏书记处10余万册,建有广播站县1站、乡27站、村117站,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3个。

更多>> 德格县历史

    古为“董族”地。西汉为“动黏”地。隋唐之初分属白兰和附国。唐贞观十二年(638),属吐蕃辖下多康六岗之色莫岗。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俄反为中心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朵甘卫,翌年升为怵甘行都指挥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林葱安抚司、德尔格忒安抚司;雍正十年(1732),升德尔格忒安抚司为宣慰司。宣统元年(1909)置德化州。民国2年(1913)年为藏军所据,改设“德西”。民国21年(1932),恢复德格县,隶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78年,邓柯县撤销,划入德格2个区、8个乡。1990年全县辖6区、26乡、1镇。县治更庆镇,距州府康定587公里,离省会成都953公里。

更多>> 德格县地理环境

    自川西北丘状高原区,雀儿山绵亘全县,属横断山系沙鲁里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谷地带。南部主峰绒麦俄扎海拔6168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西南解与白班县交界之麦典河口,海拔2980米。雀儿山将县境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河谷宽平、土壤肥厚、古夷平面保存完整,为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河流深切、高差悬殊,为高山峡谷地貌。境内现代冰川发育,有冰川30余条,高山湖泊较多,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0座。雅砻江北入东出,有巴曲、玉曲等12条支流。金沙江为西部界河,有色曲、麦曲等5条支流。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温-2.8℃,7月均温14.5℃,年降水是611.3毫米,无霜期83天,年均日照管2051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