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大宁县概述

    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吕梁山之西麓,黄河之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7′55″~111°0′40″,北纬36°16′40″~36°36′ 25″之间。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8公里,总面积967平方公里。县境北与永和县接壤,南同吉县毗连,东与蒲县、隰县为邻,西与陕西省延长县隔河相望。现设2镇8乡,101个行政村,405个自然村,6.1万口人,县政府驻城关镇。 远在上古时期,大宁县即有先民聚居。春秋属晋之屈邑,战国时属魏之北屈,秦汉到东晋十六国,皆为北屈县城。北魏后历属禽昌、京军、五城等县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始置大宁县。嗣后历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制大体未变。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6月并入隰宁县,同年又并入吕梁县,1961年6月恢复大宁县建制至今。隶属临汾市。 大宁县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地势南高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说。大宁气候属暖温带亚干旱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466.7小时,年平均气温10.7℃,气温年较差31.8℃,年平均降水量536.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2天。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省、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县的县情以及市场的变化趋势,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三个改变(改变生态环境、贫困面貌、落后形象),两个提高(提高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走出一条路子(地下资源贫乏县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的“321” 目标,以市场为向导,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开发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农业上着力培育羊、枣、草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兴草业、建枣园、办羊场,工业上以“三五五”为重点(发展三大优势企业、培育五大潜力产品,开发五个新项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奋斗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通过三年至五年的努力,达到人均2亩草、1亩枣、3只羊的“213”目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比1999年翻一番,即到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

更多>> 大宁县历史

    大宁汉时属北屈县地,北周置大宁县,隋开皇六年移县治于今县址浮图结,大业二年并入午城县,唐武德二年置中州,复置大宁县,贞观元年废中州。元时,大宁并入隰州,二十三年又复置大宁。1958年曾与隰县合并为隰宁县,同年又将蒲县、石楼、永和三县并入,设吕梁县。1916年春,三县分开,又复置隰宁县。同年六月,隰宁分治至今。

更多>> 大宁县地理环境

    地 形 地 貌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垣坡连绵。南北高山对峙,中部昕水横贯,东高西凸,形如盆地,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说。海拔最低为 481 米,最高为 1719 米。境内有昕水河、义亭河和岔口河三条河流。从川到山形成中部河川区、南北部土石山区,东部残塬沟壑区和西部破碎残塬沟壑区等四种地貌单元。土壤为地带性褐土,耕作土壤氮缺、磷少、钾有余,有机质含量在 1 %以下。 气 候 条 件 大宁县属大陆性暖温带亚干旱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干燥,年日照数平均为 2466.7 小时,年平均气温为 10.7 ℃,气温年较差为 31.8 ℃,年无霜期 212 天,年平均降水量 427mm 。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自 然 资 源 县内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材、矿泉水等。煤炭为 2 号、 9 号煤,储量达 20 亿吨,煤层厚度大,未受破坏,具备建设大中型煤矿企业的条件;石材为砂岩石系列,具有亚光型、吸水性强、无辐射、无污染等特点,特别适合室内装饰、桑拿池装修和雕刻,目前在世界比较流行;矿泉水富含锶钠等元素,被誉为山西第一水。气候条件优越,盛产粮棉,宜于林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西瓜、绿豆等,尤其是西瓜含糖量高,瓤沙汁甜,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声誉。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众多,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独特。芝麻滩旧石器遗址、翠云山新石器遗址、周朝小神龙庙、春秋时代的将军墓、明朝的十八罗汉洞和笊篱寨、元代的曹娘娘庙等古建筑历史悠久;白马啸、双锁山、高山、二郎山等山水远近闻名。 地理地貌 大宁县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貌复杂,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向西逐渐倾斜。南北群山环绕,中部丘陵、垣川交错,昕水河由东而西横穿县境,注入黄河。河谷两岸地势平缓,为主要农作区。境内山脉均系吕梁支脉,东南隅石头山、海拔1710米,为县内最高峰;其次是南部二郎山主峰桦木山,海拔1626米;北部的石坪山海拔也在1500米以上。河流有昕水河,其支流义亭河发源于吉县金岗梁,自东南向西北,在城关注入昕水河,全长70公里。全县共有较大的垣面九个,其中有号称万亩平垣的太德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