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娄星区概述
娄星区位于湖南省中部,东经111度56分至112度03分,北纬27度41分至27度47分之间;东与湘乡市接壤,南与双峰县相连,西与涟源市毗邻,北同宁乡县交界;东西横跨23.9公里,南北纵长14.2公里;土地面积4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5千公顷,其中水田7.59千公顷,旱地4.05 千公顷。娄星区古属荆州地域,战国时期属楚,秦代属湘南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连道,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属湘乡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属衡山县,唐武德100年(公元622年)复属湘乡县,直至民国时期隶属不变。1951年8月属新置蓝田县(后更名涟源县),1960年1月成立娄底市,属邵阳专署。1962年10月撤市复属涟源县。1980年7月恢复娄底市,属娄底地区。1999年7月撤市建区,是地级娄底市唯一的中心城市。娄星区属洞庭湖平原向南岭山地过渡的丘岗地带,北部峰峦叠嶂,西、中部岗地密布,南部丘陵起伏,东部平地宽阔,为北、西、南面较高,向东开口的地势,平均海拔185米,平地与丘岗地占三分之二;地质属湘中新华夏构造体系。区内有大小河流52条,涟水为湘江一级支流,孙水和碧水分属湘江二级支流。有与湘乡、双峰共管,库容为3.7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水府庙水库,省重点中型水利工程双江水库正在建设。我区气候温和,年内最高气温41.2℃,最低-1.6℃;年降水量1814.5毫米,雨水集中在3-7月,9月-12月雨量较少;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向,属中雷区。娄星区是湖南省能源原材料基地。矿产资源丰富,遍地是宝,现已探明发现的铁、铜、锰、矾等矿种达12种。矿产地达到38处。现已探明的锰矿230万吨,矾矿带7公里。娄星更有“百里煤海”之称,现已探明煤储量11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以上。陶瓷粘土、耐火粘土、水泥粘土、石灰岩、白云石、磷矿及硅石遍布全区。
更多>> 娄星区历史
娄星区古时,境内属湘乡县域,是由一小集镇逐渐发展,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湖南分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复潭州,境内则隶属荆湖南路潭州湘乡县,熙宁六年(1073年),娄底集镇初具规模,称娄底市,为湘乡县八大集镇之一(从元朝、明朝到清代,地方政府采用“省”、“道”、“府”、“州”制),康熙三年(1664),湖广布政使司分置湖南布政使司(即湖南省)下设长宝等四道,区境隶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乾隆五年(1738),“楼底”改名为“娄底”。 1951年8月属新置蓝田县(后更名涟源县),1960年1月成立娄底市,属邵阳专署。1962年10月撤市复属涟源县。1980年7月恢复娄底市,属娄底地区。1999年7月撤市建区,是地级娄底市唯一的中心城市。
更多>> 娄星区地理环境
娄星区属洞庭湖平原向南岭山地过渡的丘岗地带,北部峰峦叠嶂,西、中部岗地密布,南部丘陵起伏,东部平地宽阔,为北、西、南面较高,向东开口的地势,平均海拔185米,平地与丘岗地占三分之二;地质属湘中新华夏构造体系。 区内有大小河流 52条,涟水为湘江一级支流,孙水和碧水分属湘江二级支流。有与湘乡、双峰共管,库容为3.7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水府庙水库,省重点中型水利工程双江水库正在建设。
更多>> 娄星区金融休闲
娄星区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 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4.43亿元(现行价),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55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5.6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7亿元。形成了冶金、机械、煤炭、建材四大工业支柱,现代城郊型农业日益显现,辐射全省的商贸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娄星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奉行“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方针,全面制定了鼓励外商港澳台同胞及境内客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体制,切实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区审时度势,在城区西北部和南面创办了占地 10平方公里的南阳工业和占地31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实行特惠政策,作为招商引资、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平台。南阳工业园以“服务涟钢,依托薄板,拓展产业,发展娄星”为战略方针,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和煤气制造配套服务为主的上游产品,注重开发以薄板深加工、煤化工为主,对水质污染较少的中下游产品。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以生态城市为理念,以科技为支撑,着力开发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及商贸物流产业,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城市后花园。 素有“茶乡”之称的娄星区茶园镇,坚持走“科技兴茶”之路,通过3年的努力,建成了1100亩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带活了全镇种植4000亩茶叶的两万农民,已销售茶叶近600吨,完成总收入300万元,创利税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