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洛阳市概述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是“丝绸之路”起始点(洛阳、长安)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其中【中国、中州、中土、中原、华夏】等称谓均来自于洛阳。“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九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 洛阳市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1960年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被认为是夏朝都城所在。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武王死后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天下反周,便代周成王执政,并平定了管蔡之乱,挫败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乱,使天下归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长治久安。为了巩固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查看山川地势,而后由周公在古时称郏的地方营建了新的东都洛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阳王城公园附近。洛邑建设所依据的三礼图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图,其理念极大影响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建设,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网城市的理念比西方要早了600年。 汉朝以火德王,认为“洛”字的三点水对其不吉利,所以东汉定都时改名为雒阳。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洛阳居华夏腹心,和长安或开封一起作为东西二京达两千多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商业、农产品集散中心之一,至元代后相对衰落,但仍然是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民国20年洛阳曾被为定为中华民国行都。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成为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和旅游城市。凭借著良好的工业基础、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又重新散发出了无穷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

更多>> 洛阳市地理环境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更多>> 洛阳市金融休闲

    近年来洛阳市政府同时从“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两条路出发,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很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2006年洛阳经济总量居全国排名第45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居中西部全部城市排名第七位,居中部地区城市排名第四位,居河南省第二位仅次于郑州。洛阳三宝“唐三彩、洛阳宫灯、仿青铜器”是传统工艺名产。 与此同时洛阳的城市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2002年开始进行建设的洛阳新区迄今为止已经开发25平方公里,到2008年将基本建成。到时一个山水园林相间,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国际化旅游城市将屹立在洛水两岸,洛阳这座千年帝都也将为成为中西部最佳宜居城市迈出重要一步。 洛阳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林果、中药材、烟叶、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奶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洛阳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树、油桐等;有经济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苹果、柿子等。还是重要的药材产地,种类多达1480余种。洛阳是河南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亩产高达千斤以上。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油料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主要有偃师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黄河鲤鱼,新安的柿子和樱桃,洛宁绿竹和猕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誉海内,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山羊和大尾牛生产基地县。

更多>> 洛阳市文化教育

    洛阳作为王都大邑,自然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彰显才华的必趋之地;这里有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引得无数文人学者在此留恋沉吟;这里有优美奇秀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不知多少诗人的神思灵感;这里的牡丹花名甲天下、艳冠群芳,令无数文坛大家为之挥毫泼墨。这一切,都成为河洛文学繁荣发展的厚壤沃土。 先秦时期,《诗经·周南》中的大多数作品就产生于河洛地区,其中《关雎》几千年来一直向世人倾诉著河洛人的绵绵情思。自古有曰:汉魏文章半洛阳,这足以说明河洛文学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当时出现的第一位大作家贾谊还是洛阳才子,他既有被誉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大气磅礡,情采飞扬;又有被视为代表汉代骚体赋创作最高成就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情感激越,颇富哲理。班彪影响在先,班固倾力撰写,班昭补编在后,“三班洛阳著《汉书》”成为千古佳话;班固写《两都赋》首扬东都,张衡“精思傅会”作《二京赋》成为“长篇之极轨”。王充正文风,批判虚伪浮靡;蔡邕擅文章,行文清丽典雅;赵壹作《刺世嫉邪赋》,诗人怒发冲冠;蔡文姬写《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饱蘸血泪。 建安时期,曹氏三父子均嗜好与提倡文学,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志高才强的作家聚其周围,成“众星拱月”之势。虽然他们的多数作品并不是作于洛阳,但是,他们本人与洛阳有不解之缘,他们创作的与洛阳关系密切的佳作也不在少数。如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都是在伤悼洛阳的被毁;孔融成名于洛阳,活动于洛阳;尤其是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更是才高八斗,超然不凡,《送应氏》和《赠白马王彪》两篇名作的产生均与洛阳有关,千古传诵的《洛神赋》则更是令无数后人黯然销魂。正始以后,“竹林七贤”和“金谷二十四友”齐聚洛阳,他们各具风采,争奇斗艳,使洛阳成了文学艺术荟萃之都,为河洛大地留下了无数瑰丽华章。左思闭门宜春里,构思十年,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潘岳挥笔叙哀情,风韵清丽,潇洒洛阳城令“掷果盈车”。从“乐不思蜀”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学再添千古流传的典故传说;从陆机的《洛阳记》到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更以文学的手笔使古洛阳的辉煌永载史册。 到了唐代,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会,诗坛的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后来白居易幽居履道里,刘禹锡闲住铜驼陌,二人洛中唱和,再演诗坛佳话。韩愈教学东都,广聚贤才,提携后进,将洛阳称为自己的故乡;杜牧科考东都,才华横溢,文思泉涌,成就功名从洛阳开始。不过,与洛阳关系最密切的诗人非白居易莫属。他在洛阳居住长达18年之久,洛阳大地上几乎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的诗中也处处可见对洛阳的描写。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多达800余首,为河洛文学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佳句。在唐代文学中最值得河洛文学骄傲的是,众多文坛巨匠或生于河洛,或长于河洛,或创作于河洛。诗圣杜甫在他2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洛阳,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质;最后一次告别洛阳,他沿途写下了“三吏”、“三别”,达到其诗歌创作的颠峰。诗鬼李贺作为唐诗百花中的一朵奇葩,为诗歌创作呕尽心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对其有重要影响。另外,像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独孤及、诗豪刘禹锡、中唐大才子元稹、诗人卢仝等人都为河洛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之际,西京洛阳为文人才子逗留之地和许多开国元勋功成身退之所,如欧阳修、司马光,以及四朝元老吕蒙正、宰相富弼、西京留守文彦博等。这些才华卓著的人们,以诗会友,在洛阳写下了众多诗词名篇,对北宋前期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驰骋情思,挥翰著文,留下了不可胜计的绚丽华章。河洛文学,以汉、魏、唐、宋为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经历了无比的辉煌。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如果没有了河洛文学,那就会留下太多太多的缺憾,正所谓: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