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仪陇县概述
仪陇位于川东北嘉陵江畔,东邻平昌,南接营山、蓬安,西接南部、阆中,北连巴中。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58个乡镇,875个行政村,106万人。这里钟灵毓秀,诞生了一代伟人、三军总司令、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培育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 --张思德同志。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的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2005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同年被纳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县人民政府驻地2005 年9月29日由金城镇迁至新政镇。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视察,全县人民正按照“抢抓机遇、整合资源,背水一战、突破重点,产业支撑、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机制,顽强拼搏,不断推动仪陇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仪陇战国前期为巴子国地。公元502年设立郡县制,仪陇民风淳厚,文化兴盛繁荣,是川北大木偶艺术的发源地。以剪纸、篆刻、书法为主体的“三乡文化”日益繁荣,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仪陇地灵人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内有众多的红军战斗足迹,“红军文化”堪称一绝。境内山川雄伟秀丽,洞崖险绝奇特,从古到今引来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观光浏览、提笔赞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题书的新政“离堆记”,还依稀可辨,清朝誉满江南的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书就的石刻至今熠熠生辉。九十年代建成的800米长的金粟书岩之书法长廊,汇集了全国名家书法精品,声播全国;面积达484平方米的 “德”字单字石刻及从古到今、字体各异、出自不同名家的“德”字大理石刻将金城山装扮得分外娇娆。仪陇是四川的客家大县,曾孕育了客家骄子朱德总司令,如今18种姓氏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周河、丁字桥、乐兴、石佛等10余个乡镇,共计11万人。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客家方言、客家风俗和客家民居。倘佯其中,仿佛走进了悠久的历史隧道。仪陇按照“三网并重(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的原则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四通八达。以新县城为中心,形成便捷、安全、畅通的交通网络。2006年8月将竣工的“两路一桥”(顺庆潆溪到仪陇新政的潆新路、仪陇新政至马鞍的新马路和嘉陵江大桥)是仪陇连接南、渝、蓉的便捷通道,即将开工的兰(州)渝(重庆)铁路穿越新政,届时,仪陇将快速融入南充一小时经济圈、成渝两小时经济圈;总投资5600万元,正在新县城建设一个二级车站和环城公路公交站点,在主要乡镇建设四级车站8个及其它客运站点20个,形成以新县城为中心农村客运网络体系。同时,作为嘉陵江渠化工程之一的新政航电枢纽工程将于2006年竣工投产,届时电价更优,水路渠化后从广元至重庆一天可达,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更多>> 仪陇县历史
仪陇古隶梁州,战国前期为巴子国地。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设立郡县制,置城郡于今金城山顶名日仪隆县,唐大历年初(267年)因避讳唐太宗李隆基的“隆”字,改为仪陇县。 仪陇历史悠久,古隶梁州,战国时期为巴子国地,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灭巴国,建立巴郡,置阆中县,仪邑属之。西晋(公元304年—347年)中期在今大仪乡大仪山上置羔羊县,汉属巴郡。晋、宋、齐时,县城西北属巴西郡阆中县地、东南为岩渠郡岩渠县地。 南朝梁元临元年(公元502年)置隆城郡及仪隆县,郡县同治,在今金城山顶。同时置大寅县,县治在今仪陇县大寅镇。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伏虞郡及安固县,大同中置宣汉县,郡以伏虞山(今龙呈寨)为名,郡治 与宣汉县治在今大罗乡,安固县治在今营山县安固乡。 西魏(公元538年—551年)仍袭梁制、隆城郡领仪隆、大寅两县,伏虞郡领宣汉、安固两县。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西魏的义安郡、梁的伏虞郡划归蓬州,隆城郡仍置,伏虞郡由今仪陇大罗池迁到今营山县安固场。隆城郡辖仪隆、大寅二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蓬州的伏虞、义安、隆城三郡和渠县的景阳郡。合置为蓬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宣汉县为伏虞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改郡,仪隆、大寅二县属巴西郡(郡治在今阆中县,伏虞县属清化郡(郡治在今巴中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蓬州,辖仪隆、大寅、伏虞等6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方州,州治与仪隆县治在今金城山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割南部、相如两县部分地区设新城县,以隐太子建成讳,改名为新政县,隶属阆中,县治在今仪陇县新政镇。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方州,仪隆复属蓬州。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仪隆县城移于金城山腰今县城所在地。仪隆县名在大历初年(??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伏虞县城移于今仪陇县义路乡李家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改大寅县为莲池县(县治迁至今蓬安县茶亭乡莲池坝),后废。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复置。 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沿袭唐制。以州领县,蓬池、仪陇、伏虞三县仍属蓬州。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蓬州称咸安郡,辖仪陇、蓬池、伏虞和营山四县。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复置良山县,蓬州咸安郡由原辖四县扩为六县。 元(公元1206年—1368年)建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仪陇县属四川省顺庆路蓬州管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废蓬池、伏虞二县入仪陇县。同时撤新政县入南部县。从此,仪陇县境版图始基本统一。 明代(公元1368年—1661年)废路,分省、府、州、县四级。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仪陇县并入蓬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 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仪陇县属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管辖。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因避皇帝溥仪讳,改仪陇县为“宜陇”。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复名仪陇,废道,属顺庆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复置道,仪陇属嘉陵道(道治在今南充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裁道,县直属省。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仪陇为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县(专员公署设今南充市)。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边区根据地转入川东北地区,于1933年8月23日解放仪陇,随即成立了县、市、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当时红军把仪陇县和邻县的部分地区排成三个县苏维埃,即仪陇县、长胜县、阆南县。仪陇县苏维埃政府设金城镇,辖1市、11区、52乡;长胜县苏维埃政府,当年设仪陇县立山场,次年迁往巴中鼎山场,辖8区、32乡;阆南县苏维埃政府,设今阆中市水观音,辖15区。红军在仪陇经过较大的战斗30多次。 1935年2月—4月为配合红军北上,先后撤离了仪陇。红军撤离后,仪陇县恢复民国旧制,到1949年12月23日仪陇解放为止。 1950年,仪陇县属川北行署南充专区管辖。 1952年调整行政区,将响滩区的南风、黑水、响滩划属平昌县;将二龙(今大寅)区的文珠乡划归营山县;将蓬安县的二道、复兴、双河(今双胜)、歧山、赛金、陇城(今新城)等张腊入仪陇; 1978年8月南部县的新政、马桑(今果山)、三元(今银山)、平头(今环山)和新政镇划入仪陇。 1952年9月,川北行署撤消后,仪陇县属四川省南充专区(1968年8月 改称地区,1994年改称南充市)领辖,县署在金城山腰金城镇。 2005年9月,县城迁至新政
更多>> 仪陇县地理环境
仪陇县介于北纬30°11'-31°39',东经106°14'-106°52'之间,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全县总土地面积169170公顷,其中耕地43275公顷,人均耕地0.048公顷。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复杂。地貌以低山梁丘为主,山体切割较深,海拨高差309-793米。 动植物资源 仪陇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幅员面积1,691km2,境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花生、药材、黄红麻等;森林资源主要有:柏树、马尾松、香樟、桉树、千丈、桤木、杨槐、马桑、黄荆等乔、灌木;经济林木主要有:柑桔、苹果、梨、核桃、板栗、桃、李、杏、黄连、杜仲等;国家珍贵树种红豆树在仪陇也有少量生长。199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1%。 水力及水产品资源 广阔的水域,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县境内有嘉陵江、仪陇河、绿水河、消水河等“一江三河”,加上思德水库、百胜水库等星罗棋布的大小水利设施,全县水域面积达10,000公顷以上,给淡水养鱼提供了有利条件,鲤、鲫、草、鲢四大家族均宜生长;二道河的龙虾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远近闻名。全县水能装机总容量43,730千瓦,除嘉陵江林家壕电站未开发外,已开发3,73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