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概述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东部,地处东经101°08′ ~102°04′,北纬22°5l′~23°59′。东与元江、红河两县接壤,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南邻江城县,北接新平县,东南接绿春县,西北连镇沅县。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135千米,总面积5 312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联珠镇,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沿昆洛公路距省会昆明350千米,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220千米。全县辖联珠、通关2镇和碧溪、新安、孟弄、团田、新抚、景星、鱼塘、龙潭、文武、泗南江、坝溜、那哈、雅邑、龙坝、双龙、忠爱桥16乡,下设164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社区。人口民族 2003年,全县总人口38.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3万人,非农业人口4.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7.5万人,占总人口的72.5%。主体民族为哈尼族,约占总人口的59%。 墨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九五”期间,共投入扶贫资金2.4l亿元,解决了17.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1995年末的21.8万人下降到2000年末的4.6万人(标准:粮300千克/人,收入300元/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若按新标准人均有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625计,2003年,全县贫困人口仍有12.2万人。从总体上看,贫困人口虽比2000年的4.6万人有所扩大,但因标准提高,其整体生活水平均有的高。 墨江哈尼族文化在全省、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已发掘整理民歌近万首、乐曲32首、民族舞蹈12个,出版《墨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墨江哈尼族民间故事集》、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等作品。哈尼族舞蹈《扭鼓舞》、《拇指舞》、《山女》、《哈尼酒歌》,在全省、全国获奖,大型文艺《情醉金山》受得好评。

更多>>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历史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原名他郎。在两汉、三国、唐南诏、南北朝时为益州郡、梁水郡和银生节度地。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威楚府因远部和马笼部辖地。元代属元江路马笼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他郎寨长官司地置恭顺州(州治在今碧溪镇),隶元江军民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为他郎厅,置流官通判。乾隆、宣统年间,先后改属普洱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县,定名他郎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墨江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2006年,撤销碧溪乡、双龙乡和忠爱桥乡,将原碧溪乡、双龙乡所辖行政区域并入联珠镇,将原忠爱桥乡所辖丙蚌、回龙、民兴3个村委会划归通关镇管辖,所辖曼平、曼嘎、新联3个村委会划归联珠镇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联珠镇管辖原联珠镇、碧溪乡、双龙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忠爱桥乡的曼平、曼嘎、新联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 灾害:2006年01月12日09时05分(北京时间),在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发生5.0级地震(北纬23.4度,东经101.6度)。震中距哈尼族自治县城约10公里,距昆明市约210公里。据了解,墨江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一九四一年,震级为里氏五点零级,而最近的一次发生在一九九六年,震级为里氏四点九级。

更多>>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理环境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市东部,地处北纬22°51′~23°59′、东经101°08′~102°04′之间。北与镇沅、新平两县相连,东与元江、红河、绿春三县接壤,南临江城县,西与普洱县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山区占99.8%。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并从县城而过,县城所在地联珠镇海拔1304.4米,距省会昆明273公里,距市府思茅163公里,素有思(茅)普(洱)门户之称。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处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的土石山区。全县南北狭长,中部较宽,呈纺锤状。南北长120.8公里,东西宽65.5公里,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势陡峭,重岩迭嶂。最高海拔2278米,最低海拔440米。主要江河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均属红河水系。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墨江县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2161.2小时,辐射总量131.0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为1315.4毫米。四季温差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