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日喀则市概述

    日喀则,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东经88°3′~ 88°8′,北纬29°9′~ 29°7′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千米,面积18.2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2014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日喀则2010年人口70万,下辖1个市辖区、17个县。 日喀则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日喀则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更多>> 日喀则市历史

    封建时期 日喀则市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表示这位大司徒统治全藏的雄心已如愿已偿了。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状况,把所辖中部地域划分为“卫、藏”两大部分,依日喀则东西的“藏”区为“耶如”(楚河一带)和“如拉”(今雅鲁藏布上游沿岸),东以岗巴拉山为界,西至冈底斯山(现阿里一部分)。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时界定的“后藏” 区域有所变化。但是,对于2014年的日喀则市来讲,仍处于这个范围的中心地带。因此,根据历史事实,人们亦习惯于把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 日喀则市原称“年曲麦”或“年麦”(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这里虽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凉之所。 八世纪,吐番王朝的藏王赤松德赞请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椰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并预言雪域高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在年麦(日喀则)。十一世纪,萨迦王朝时,年麦已具“城镇” 的雏形。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便叫做桑主孜(意为如愿以偿,选址在今日喀则),取名为溪卡桑主孜。在宗山建造了宗政府。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主孜,简称为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日喀则始有建置。日喀则市的兴盛,是在噶玛王朝统治西藏的24年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藏巴汗噶玛彭措朗杰以后藏为据点,推翻了支持格鲁派的帕木竹巴政权,建立了第悉藏巴汗地方政权,首府设在桑主孜日喀则)。 藏巴汗统治时期,对宗山进行了扩建,使宗山成为当时西藏境内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日喀则市一度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游客不断往来,日喀则市城廓也得到了不断建设。 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研究决定遣派专使前往天山南路向蒙古和硕部的贵族首领固始汗求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固始汗率兵攻人日喀则,统治西藏地方约24年的藏巴汗政权宣告结束。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固始汗统治了全西藏,登上汗王宝座,便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日喀则,将西藏13万户奉献给五世达赖刺嘛,将桑主孜建筑的宫殿全部拆除(木料运回拉萨,以扩建大昭寺和修建布达拉宫),将卫、藏地区行政事务托付给达赖喇嘛的第巴管理。并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建立了由格鲁派管理的西藏地方政权,史称甘丹颇章政权。(因达赖居于哲蚌寺甘丹颇章而得名)。达赖喇嘛居于前藏,固始汗本人率兵驻后藏日喀则(后移驻拉萨)。 由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的杰出贡献,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3年),固始汗赐给罗桑曲结“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固始汗把后藏十个溪卡,全部献给扎什伦布寺,以作僧众的供养。从此扎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日喀则市也就成为后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清宣统二年(1910年2月)2月由于清末治藏政策失误,加之英帝国主义作祟,西藏政局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民国时期 民国二十九年2月5日(1940年2月5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特准十四世达赖喇嘛继位;1949年6月3日李宗仁颁布命令,特准十世班禅继位。这一时期,日喀则市基本上没有发展。解放后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日喀则。为便于行政管理,中央在日喀则、江孜分设二个分工委。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日喀则、江孜分设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基巧办事处(相当于2014年的地区)。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全面发动了背叛祖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1959年3月~1961年10月,历时两年多的平叛斗争胜利结束。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及各分支机构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同时通过了边平叛边改革的决议。 日喀则市1959年开始民主改革,1959年10月日喀则专区成立,辖11个县。(当时西藏自治区行政辖七个专区、一个市)。1960年西藏全区基本完成了民主改革。1962年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1964年日喀则、江孜专区合并为日喀则专区,辖18个县。 1965年恢复萨嘎、岗巴2县。拉孜县由拉孜迁驻曲下。辖18县。 1968年谢通门县驻地由通门迁吉丁。 1970年日喀则专区改为日喀则地区,地区驻日喀则县。辖日喀则、定结(驻江嘎)、拉孜(驻曲下)、聂拉木(驻冲堆)、谢通门(驻吉丁)、仲马(驻扎东)、康马、亚东(驻下司马)、岗巴、南木林、萨迦、定日(驻岗嘎)、吉隆(驻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驻洛布穷孜)、萨嘎等18县。 1971年定日县由岗嘎迁驻协嘎尔。1972年萨嘎县由萨嘎迁驻加加。日喀则地区辖日喀则、定结(驻江嘎)、拉孜(驻曲下)、聂拉木(驻冲堆)、谢通门(驻吉丁)、仲巴(驻扎东)、康马、亚东(驻下司马)、岗巴、南木林、萨迦、定日(驻协嘎尔)、吉隆(驻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驻强钦雪)、白朗(驻洛布穷孜)、萨嘎(驻加加)等18县。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江孜地区,辖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驻江孜县江孜镇。1986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隆格尔县,以仲巴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注:实际上因故没有正式成立隆格尔县)。 1986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日喀则县,设立日喀则市。日喀则地区辖1个县级市、17个县。 1997年,面积17.6万平方千米,人口60万,辖日喀则市和江孜、定结、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马、昂仁、亚东、拉孜、岗巴、仲巴、聂拉木、谢通门、萨噶、定日、萨迦、吉隆18个县(市)。 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发[1999]54号)撤销隆格尔县(注:实际上因故没有正式成立隆格尔县)。 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的批复(十二、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的批复国函〔2014〕79):同意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

更多>> 日喀则市地理环境

    地理 日喀则市地处喜玛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处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与年初河汇合处的冲积平原地区,东依西藏首府拉萨;南靠喜马拉雅山;西连阿里高原;北接藏北高原。位于东经88°3′~ 88°8′,北纬29°9′~ 29°7′。距西藏首府拉萨277千米。日喀则市海拔为3847.3米,海拔最高点为5820米(夏普巴南峰),最低点3760米(雅鲁藏布江出境处)。境内山峰耸立、河流纵横、湖泊广布。 日喀则市属于藏南珠峰地区东北部的一部分河谷地区,属于喜玛拉雅褶皱带的一部分,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击、断裂缝合带的典型地段。地貌 根据地貌大约可分为三大部分:东北部(即江当乡)为高山湖泊沟谷区,相对高差在1000~1800米;东南部(即沿河两乡)为低山宽谷冲积平原区,相对高差在200米~300米,河谷宽约5~10公里;西南部(即曲美乡)为高山宽谷区;相对高差在0.5千米以上,谷底宽5~8千米。 日喀则市有横亘全境南部的喜玛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一条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两端呈北西和北东向,中间向南突出成弧形,山势高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全市境内高于4500米的山峰共有78座,其中高于海拔5500米的山峰6座。水文 日喀则市境内雅鲁藏布江流水长约1800千米,穿流日喀则市河段长115千米,自西向东流经东嘎乡、聂日雄乡、城北办事处、边雄乡、江当乡、年木乡和联乡,雅江两岸多农田。 西藏第一大江——雅鲁藏布江流经日喀则市,境内长度115千米。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起伏大是日喀则市地势的主要特征。市区现状形成南北长,东西短的带状城市。平均海拔3840米。日喀则市北与南木林县;西北与谢通门县;西南与萨迦县;东南与白朗县、江孜县相接,土地总面积3875平方千米。 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南侧的一大支流,它发源于喜玛拉雅山良岗岗日峰北坡的现代冰川——明湖,全长108.4千米,流经日喀则市河段长33千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甲措雄乡、曲布雄乡、城南办事处和城北办事处,另外还有纵横交织的季节性河流37条。

更多>> 日喀则市金融休闲

    2014年以来,日喀则地区运用两种手段、打造三个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2014年第一季度,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3.3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9.1%。第一产业 2014年以来,日喀则地区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29.21万亩,推广示范“藏青2000”27.45万亩、“喜马拉22号”4.2万亩。畜牧业方面,全地区新生仔畜10.3万头,同比2012年增长5.9%。同时,全地区突出抓好优质青稞、高原绿色蔬菜、岗巴羊等特色产业,全地区13家农业产业经营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978.6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55%。2014年第一季度,全地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189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3%。第二产业 2014年第一季度,全地区实现工业生产总产值1.02亿元,实现增加值509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2.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809.56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35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6.26%。主要产品呈现“四增五降”态势,水泥、发电、中成药、糌粑产量大幅上升,青稞酒、铅矿、瓶(罐)装饮用水、自来水等产量有所下降。截至2014年,全地区有电业、化工、机械、建材、林业、汽车修配、食品、文教用品、矿泉水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企业。民族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金银加工、毛革制品、卡垫生产以及旅游产品,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有的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第三产业 2014年第一季度实现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85万元,同比增长32.48%,其中税收完成10609万元。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亿元,其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十大民生领域累计支出12.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9.1%。金融信贷平稳运行,截至2014年3月底,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29.38亿元,贷款余额达110.8亿元。 2013年冬以来,全地区围绕“神奇珠峰、吉祥日喀则”品牌,加大宣传推销力度,冬季旅游形势趋好。一季度,全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55万人次,同比增长1%,实现旅游总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121%。外贸方面,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4年第一季度,实现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同比2012年增长16.12%;边境互市贸易实现贸易额5.86亿元人民币,同比2012年增长10.28倍。 全地区拥有各种机动车辆5000余台,年货运量达12.85万吨,客运量近10万人次。到1959年时,日喀则地区已设立邮电局(所)12处,邮路总长度179公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邮政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到1994年,全市邮路长度2745公里,农牧区投递线路9178公里,电报电路23路,长途电话98路,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5568门,全年邮政快件57432件,邮政储蓄余额达530余万元,邮电业务总量达350.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