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乳源瑶族自治县概述

    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全县总人口20.37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3万人,占11.3%;大桥、洛阳、大布3个石灰岩山区镇人口5.95万人;瑶族聚居地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人口2.82万人;乳城、一六、桂头3个平原镇人口11.2万人。全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间气候悬殊,东南部平原和丘陵区全年平均气温19℃—20℃,西部山区全年气温16℃—17℃,北部高山地带全年平均气温为15℃。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无霜期308天,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乳源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56.25万千瓦。现已探明矿产有27种,主要有锑、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内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广东乳源大峡谷;有全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岭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5万亩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巧夺天工的仙人桥和中国最大的旅游观光和养殖一体的鸵鸟养殖场等生态旅游景区;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乳源交通便利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6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5.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县境60公里,并在县城、东坪镇南水湖和大桥镇设有3个进出口,2.5小时可直达广州。国道323线和省道248、249、250、258线贯穿县境。县城至9个镇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底化;100%的村委会通公路,其中硬底化率达73%。距乳源38公里的韶关市直通车到达香港行程5个多小时。全县各种等级公路与乡村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距县城35公里的北江货运码头可直通抵达港澳。京广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武广客运专线铁路途经县境东北部。县城距新建的韶关火车站30公里,客运专线建成后1小时可达广州,4小时可至武汉,是粤北韶关地区交通条件最好的县。乳源通讯畅顺,全县城乡已实现电话交换传输数字化,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等业务,通讯信号已覆盖全县90%以上的地域。目前,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6.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0000多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18700多户;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县9个镇,用户近10000户,小灵通用户8000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5.5部。乳源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坚持依法治县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二是积极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兴建了乳源高级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92.6%。三是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多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四是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乳源瑶族龙舟队1999年代表广东省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4枚金牌、2枚银牌,实现了广东省在全国广东省参加浙江嘉兴南湖国际龙舟邀请赛,包揽了3枚金牌;2003年代表广东省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夺得了5枚金牌1枚银牌。另外,乳源卫生、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县9个镇100%建有文化中心,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5%,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1999年,乳源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夺得了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大禹杯”;2003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2005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乳源,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被誉为“粤北瑶山的一颗明珠”,正成为国内外、港澳台等社会人士投资置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保健的首选之地。

更多>> 乳源瑶族自治县历史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 200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2个乡:乳城镇、侯公渡镇、红云镇、必背镇、桂头镇、附城镇、洛阳镇、柳坑镇、游溪镇、一六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古母水镇、龙南镇、大坪乡、杨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镇 32355人、附城镇 9359人、侯公渡镇 20856人、一六镇 13620人、桂头镇 22121人、龙南镇 3253人、??桥镇 17200人、红云镇 10303人、东坪镇 5448人、游溪镇 1430人、必背镇 4936人、柳坑镇 5223人、杨溪乡 5839人、大坪乡 3602人、乳阳林业局虚拟镇 1875人、天井山林场虚拟镇 1596人、方洞林场虚拟乡 1199人。 2002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乳城 必背 桂头 一六 大布 大桥 游溪 附城 龙南 洛阳 红云 柳坑 东坪 侯公渡 古母水)、2个乡(杨溪 大坪),10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2005年4月26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21号)批准撤销乳源县侯公渡镇,并入乳城镇;撤销古母水镇,并入洛阳镇;撤销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撤销红云镇,并入大桥镇;撤销柳坑镇,并入游溪镇;从桂头镇划出方洞村委会并入必背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必背、桂头、一六、大布、大桥、游溪、洛阳、东坪)。

更多>> 乳源瑶族自治县金融休闲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构筑优势,不断探索乳源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按照“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和“绿色乳源”的经济发展战略,以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为主要突破口,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建设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连续多年居韶关市各县(市)前列,提前二年完成“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经济总量五年实现翻一番。200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7.5%,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64.5%,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11万元,增长10%。近年,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乳源的县域经济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一是经济结构实现了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过渡转变,开始进入工业代的时代,第二产业比重占经济总量的67%,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二是工业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全县380座、装机容量为52.6万千瓦的小水电站构成了水电优势产业。乳源东阳光高科技园是全国最大的光箔、亲水箔和大电容器产品的生产基地,2004年公司产值20亿元;三是招商引资强力拉动经济发展。全县现有招商引资项目127个,引进资金累计35亿元,2004年外资民营企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5.9%,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乳源充分发挥水电、旅游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为韶关市外商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片热土,并创造了以招商引资发展振兴工业的乳源发展模式;四是绿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2002年8月在全国首个提出建设绿色食品示范县的构想,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思路,已建成8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巴西果王汁等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志认证,是广东省绿色食品认证项目最多的县;五是开发旅游资源,主动融入韶关大旅游圈,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以开发大峡谷为龙头,突出高山、峡谷、瑶家源这个主题,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来乳源的旅游人数达55万人次,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3%。2002年,该县利用山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根据国内外食品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思路,并编制了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的规划。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蔬菜、笋竹、巴西果、香蕉李、三角鲂、茶叶等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遍布全县9个镇,总面积7.1万亩,约占全县农业生产用地的30%。三年共培育发展绿色食品企业18家,其中,生产、经营绿色食品的企业12家、加工绿色食品的企业3家、专门营销绿色食品的企业3家。通过推行绿色生产和标准化生产,该县的大峡谷牌还原笋、生菜、结球甘蓝、辣椒、荷兰豆、菜心、香蕉李、瑶山白毫茶,源雾山牌玫瑰茶,银源牌三角鲂,绿鲜冠牌巴西果王汁和高盛牌西洋菜、芥兰、白菜、菜心等15个农产品相继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全县绿色食品年产量达2.63万吨,年产值约1.12亿元。绿色食品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0624户,其中紧密型农户占30%以上。2004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的农户户均增收2032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