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清涧县概述

    清涧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先秦时称为“全秦要户”。北魏太和11年首次在境内设朔方县,而后多次更名移址。唐贞观年间筑宽州城,宋康定元年改宽州为“青涧”,金大定22年改设为县,明洪武4年改为“清涧”。明、清、民国年间先后隶属绥德州、延安府、榆林道。1935年1月成立清涧县苏维埃人民政府,1940年2月正式解放,成立清涧县人民政府。清涧是块红色的土地,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党团组织,1927年 10月12日,爆发了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西北地区首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在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原任和现任省委书记的家乡袁家沟村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世纪伟人毛泽东在此亲率红军,强渡黄河,挥师东征,拉开了全民抗战之序幕。期间,毛泽东主席一览北国风光,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著名词篇——《沁园春.雪》,这为清涧的红色革命文化涂上了重重的一笔。据统计,在民主革命时期,只有8万人口的清涧县,就有2万人参加了革命队伍,为革命牺牲的仁人志士达2000多人,及至80年代,仍有清涧籍省军级干部60 余人,有老红军400余人。为此,曾经在清涧生活、战斗过的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为清涧题词为“传奇县”。清涧目前仍属国家重点扶贫县,但这是一块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投资机遇的开放开发热土。这里有充足的土地资源、石材资源、水资源、油气资源,耕地面积大,草场广阔,造林保存面积和宜林地多,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涧传统农业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有黄豆、玉米、谷子、洋芋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涧出产的红枣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美,可溶糖及维生素含量高,为当地一绝。早在1968年,港澳同胞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写信,指名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清涧红枣”,一时传为美谈。改革开放以来,清涧人民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城建、交通、电力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为清涧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去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55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66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6亿元和4.37亿元。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正在处于快速上升发展阶段。目前,已建成优质红枣基地40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建成巨鹰枣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出了“巨鹰牌”滩枣等名牌产品,远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新一届县委、政府把红枣作为全县的龙头产业来开发,提出了“上规模、调结构、深加工、大流通”的产业化开发思路,预计到2005年,建成60万亩优质红枣基地,组建红枣产加销一体化的集团公司,使清涧红枣红遍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