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临淄区概述

    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周代齐国故都,汉代齐王首府,三国为青州治所,隋、唐为大郡驻地,此后为县。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临淄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东经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气温12.2 ℃ 。区内温度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临淄境内资源丰富,有优质煤、铁、硫磺等20多种矿产资源;交通发达,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辛泰铁路始于临淄,辛河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在临淄中部交汇,王潍、张益、博临等国道省道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境内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个热电厂,电力资源充足。全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国内外各界朋友光临临淄、开发临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临淄工业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发展方针,发挥地理环境优越和齐鲁石化公司坐落境内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纺织和机电等主导行业。60多种产品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独联体、东欧、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电力电子、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项目在临淄迅速崛起。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档次高、功能全的齐鲁化工商城成为全省化工生产资料的集散中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临淄农业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有“鲁中粮仓”美称,年粮总产稳定在3亿公斤以上,瓜菜总产12亿公斤,形成了粮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产基地。97年,临淄区被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临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临淄区历史悠久,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近年来,临淄区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依托这些文物古迹建设了大量旅游景点。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热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虽然有不少国家都认为自己是足球运动的诞生地,但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证据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2004 年6月9日至10日,“足球起源于临淄”专家论证会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大酒店举行。经过认真地推断和探讨,与会专家最终得出一致结论:根据现有的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蹴鞠(足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临淄城区布局合理,生活小区、机关单位、商贸设施、厂矿企业均按规划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环卫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完备,城市功能完善。临淄教育发达,为全国先进,各类中学、职业中学、中专学校等在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大量学生的同时,也为临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临淄各类企业均已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初步形成,全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更多>> 临淄区历史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淄河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时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说。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沙底可见,细鳞游泳,两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旷神怡。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改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属齐郡,治临淄。秦楚争战之际,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7人相继统治临淄。 楚汉交兵,韩信破齐,斩田广,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再建诸侯王国,封子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皆治临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汉建国,以境内多齐王陵墓,改称齐陵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刘秀灭王莽,复称临淄,再为汉齐国都。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广县(今青州市地 )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23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并入后赵;公元356年,前燕克广固??,后秦代前秦;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宋武帝克青州,占齐地,设青州郡和广川郡,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420年(刘宋时),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阳县,属高阳郡。上述三郡皆属冀州统辖。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青州市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而临淄故城仍为郡治。公元556年(南齐天保七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唯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氵时水县,二县均属青州。公元605年,氵时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氵时水、安平二县,属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时水俱废,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复置临淄县,仍属益都路。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后,临淄县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废道制,隶属于省。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政府撤离。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河行政区。 1938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原临淄县西部村庄划归该县。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原临淄县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划归该县。同时将广饶县三区划归临淄县管辖。194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其所辖的临淄地区复归临淄县。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第二次建立,临淄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东各村又归四边县。同时将二区划为东二区和西二区。同年7月,将博兴县五区划归临淄县。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属临淄地区重归临淄县。原广饶县三区、博兴县五区仍归原属。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当时临淄属渤海行政区五专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三专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 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 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1961年10月10日从益都县划出,重新设立临淄县,仍属昌潍专区。 1969年12月16日,临淄划归淄博市,改为区制。1970年1月正式以临淄区名义对外办公。

更多>> 临淄区地理环境

    临淄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东部。临淄区地势南高北低,并向东北倾斜,南北最大落差400米。由南向北逐渐变缓,依次分布着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浅平洼地等地貌单元。境内低山丘陵和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7.9%和72.1%。 临淄区地处鲁西隆起的北部边缘,茌平至淄博凹陷带的东端,经历了前震旦纪的“地槽阶段”,古生代的“地台阶段”,中生代的“活化阶段”和新生代的“新构造阶段”,为“金岭背斜”和“湖田向斜”构造。特征是在古老的结晶基地之上有较新的沉积岩覆盖,为双层结构型,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岩浆岩石分布面广,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主要有金岭杂岩体及火山岩。 临淄地区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体构造良好。土壤母质多为黄土性洪积、冲积物。南部低山岭坡上的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物。山丘中上部多为残积——坡积物,浅平洼地则为湖泊沉积物。淄河自南而北纵穿临淄区境内东部,发源于黄山之阴的乌河流经境内西北部。 淄河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时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说。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沙底可见,细鳞游泳,两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旷神怡。乌河乌河发源于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南部山丘地带,流经该区路山乡,在六天务村西入桓台县,再经桓台县侯庄、索镇、耿桥、起凤等乡(镇)在夏庄村北入予备河去博兴县。 乌河主要支流涝淄河,发源于淄川区大北山北麓,流经临淄区边河乡、张店区沣水镇、桓台县果里乡,至索镇城南入乌河。河长39公里,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 临淄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分明。2003年气温较高,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3.5℃,较历年平均气温偏高0.6℃。年降水量为875.5毫米,较历年平均降水量偏高256.4毫米。年内共有3个暴雨日,分别出现在7月20日、8月1日、9月4日,降水量依次为59.6mm、71.2mm、71.1mm。年日照时数为2298.9小时,较历年平均日照时数偏少142.5小时。 临淄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矿产11种,已探明储量的8种,已开采利用的4种。煤、铁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煤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市的81.27%,铁矿保有储量占全市的62.26%,水泥用灰岩、高岭土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市的24.38%和75.63%。 临淄属华北落叶林区,原始植被已无,现多系人工植被,很少自然植被。2002年全区植被覆盖率为73.87%,其中林木覆盖率为15%。自然植被多分布在境内南部的低山丘陵和崖边,沟坡及平原的河滩,面积55883.2亩,覆盖率为5.6%。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低山岭被、近山阶地和沟、渠、河道两旁及庭院四周,总面积675611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7.47%,其中林木植被150378亩,覆盖率为15%。

更多>> 临淄区金融休闲

    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71.08亿元,增长16.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3亿元、199.15亿元和58.93亿元,增长6.2%、16.6%和19.5%。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8.8%,突破7亿,达到72216万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6亿元,增长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1.06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6.71亿元、利税22.14亿元、利润14.69亿元,分别增长41.2%、46.9%和46.5%。外贸出口再上新台阶,直接出口创汇预计完成1.5亿美元,增长38.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4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68元,增长15%,创近8年来最高增幅。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180.02亿元,居全省30强区县第一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4.29亿元,户均存款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