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长乐区概述

    区划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乐设1镇5区,辖138个乡。城关镇驻地吴航,一区鹤上区驻沙京,二区江田区驻江田,三区金峰区驻金峰,四区营前区驻营前,五区玉田区驻玉田。全县159个乡。 1950年春,设城关区(含城关镇),后设第六区(潭头区,驻潭头),共7个区。1951年,改城关区为一区,鹤上区为第二区(驻地移到鹤上),江田区改为第七区。1952年夏季,增设古槐区为第八区(驻古槐),梅花区为第九区(驻梅花)。 1955年8月23日,将9个区合并为6个区:营前、东渡、鹤上、江田、金峰、潭头。 1956年4月,6个区缩为1个镇、4个区,辖52个乡。城关镇辖西关、胜德、东关、十洋(街);营前区辖营前镇、玉田镇、三峰、下洋、洋屿、罗联、首占、坑田、石屏、赤屿、大溪、泮野;鹤上区辖漳港镇、鹤上、屿头、百户、壶井、旒峰、演屿、青桥、沙京、云路;金峰辖金峰镇、梅花镇、梅花奂石壁、大鹤、岭南、文溪、厚福、阜山、华阳、三星、湖南、东吴、石董、闽鹤、猴屿、东沙(待解放乡);江田区辖古槐镇、江田镇、三溪镇、感恩、洋下、长垅、首祉、大祉、环山。翌年,改城关镇为城关区。 1958年6月,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区划为:城关、营前、首占、金峰、罗联、玉田、潭头、梅花、湖南、猴屿、沙京、漳港、江田、感恩、东沙15个乡(镇)。同年9月,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把15个乡(镇)合并成8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以村为单位划为88个生产大队、850个生产小队。 1959年,调整体制后,分为118个生产大队、805个生产小队。1960年,并为94个生产大队、762个生产小队。1964年恢复城关区为城关镇,隶属城关公社。1967年1月,公社领导机构改称生产领导班子。同年,增设梅花、湖南、首占、漳港4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12个公社,199个生产大队、2763个生产小队,另立4个管理区。 1968年5月,各公社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由梅花公社划出文岭等11个大队,设文岭公社。1980年5月,由玉田公社划出马厝等8个大队,设三山公社。此时,全县共12个公社。1980年10月公社、镇革命委员会分别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1982年9月,城关镇更名吴航镇,城关公社更名航城公社,三山公社更名罗联公社。此时,全县共12个公社、1个镇。 1984年9月,金峰、营前、梅花、潭头4个公社改为镇建制,其余均改为乡建制,共设11个乡,5个镇。1987年7月,潭头镇划出猴屿等4个村设猴屿乡;江田乡划出首祉、大祉等7个村设首祉乡。 1990年2月,玉田乡改为镇建制;12月江田、鹤上、古槐3个乡改为镇建制。1992年1月,航城乡改为镇建制;10月,首占、文武砂、首祉、漳港、湖南、文岭6个乡改为镇建制。 1994年8月,首祉镇改称松下镇。至此,全县有吴航、航城、营前等16个镇,罗联、猴屿2个乡,十洋、西关、东关等238个村委会,航兴、十洋、西关等9个居委会。 区划现状 截至2014年,长乐辖4个街道、12个镇、2个乡:吴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营前街道、首占镇、玉田镇、松下镇、江田镇、古槐镇、文武砂镇、鹤上镇、湖南镇、金峰镇、文岭镇、梅花镇、潭头镇、罗联乡、猴屿乡;市政府驻吴航街道解放路。

更多>> 长乐区历史

    长乐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 三国时,东吴在六平吴航头(今吴航镇)造船,置典船校尉,集结东汉谪徙者(罪犯)在此造船。吴航也因此得名。因此,别称吴航。晋朝惠帝时,将扬州部太康分为建安郡和晋安郡,长乐属晋安郡原丰县,魏晋时分别有:河阳乡(即今吴航镇)岱阳乡(即今首占镇岱边村)、北燕乡(即今潭头金峰交界处)、晋平乡(即今罗联乡)、方安乡(即今江田镇西北)、长央乡(即今北山村一带)、昌乐乡(即今沙京村)。 隋朝大业间,晋安郡改为建安郡,长乐属闽县。隋代境内为闽县地。 唐武德六年(623年),从闽县析出置新宁县,县治在敦素里平川上(今古槐镇),隶属于泉州(今福州)。同年,取长安久乐之义,改名长乐县。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南部八乡置万安县(今福清)。所辖陆地面积545.5平方公里。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长乐县属闽州。上元元年(760年),长乐县治迁到吴航头(今吴航镇)。元和三年(808年),长乐县并入福唐县(今福清)。元和五年(810年),复置长乐县。 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改名安昌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长乐县。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长乐县改名侯官县。后唐清泰二年(闽永和元年,935年),复名长乐县。 后晋天福六年(闽永隆三年,941年),改名安昌县。翌年,复名长乐县。 明洪武六年(1373),松下从福清县(今福清市)划归长乐县管辖,分界碑尚存,陆地面积增加2平方公里。并在此设巡检寨司;其后福州名称屡有更改,长乐县均隶之。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长乐县隶东路道。 民国三年(1915年),改称闽海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长乐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闽变”,12月长乐县属闽海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闽变”失败。7月,长乐县隶第一行政督察区,为该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将闽侯县的高详、光俗、至德、钦仁、绍惠、江左六里地域划归长乐县管辖,立分界碑于太岁坑,陆地面积增加112.5平方公里。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第一区专员公署迁到福安县。长乐等八县二市由福建省政府直辖。 1994年2月,长乐撤县设市,仍隶福州市。 2017年2月20日,长乐“撤市设区”程序于今年年初启动。中共福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和表决通过了长乐撤市设区相关事项。经全会审议和表决通过,同意申报撤销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和政府驻地不变。 2017年9月,国务院已批复同意撤销县级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以原长乐市的行政区域为长乐区的行政区域,长乐区人民政府驻吴航街道解放路27号。

更多>> 长乐区金融休闲

    2013年,长乐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5.07亿元,比2012年增长12.4%(以下简称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58亿元,比2012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325.75亿元,比2012年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18.74亿元,比2012年增长7.9%。三次产业比例为8.4:67.1:24.5,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拉动GDP增长10.1个百分点。2013年,长乐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2.8%,比全年控价目标(3%)低0.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1%,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2.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 2014年,长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3.08亿元,比2013年增长10.3%。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6亿元,比2013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4亿元,比2013年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131.14亿元,比2013年增长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188元,比2013年增长8.8%。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8%、67.4%、24.6%,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 2016年,长乐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8.7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10.96亿元,增长8.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5亿元,增长3.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不含基金)55.19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01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66亿元,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1.515亿美元,增长9.1%;出口总值40.36亿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增长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