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临汾市概述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最东段在安泽县良马乡西坡以东,最西段在永和县南庄乡咀头附近,最南段在翼城县大河乡关家窑以南的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脚下,最北段在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附近。南北最大纵距 170 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 200 公里,全市总面积 20275 平方公里,占全省 13% 。临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整个地区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市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素称“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和麦棉生产基地之一。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 20275 平方公里,受水热条件影响,临汾市土壤发育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层,养分含量较为丰富。全市普遍分布的地带性土壤类型为褐土,此外还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几种类型。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 四季分明 , 雨热同期。但由于受地形影响 , 山区平川气候差异较大 , 气候特征迥异。 临汾,山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尧都,传说是尧的故乡。春秋时设平阳县,三国时设平阳郡,此后一直是郡府一级区划,隋朝时曾短暂改名临汾,但是很快重新使用平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设立晋南区,1970年改名临汾地区,2000年为临汾市。 矿产资源 临汾市物华天宝,矿产丰富,不仅矿种多,分布广,且开采历史悠久。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 41 种,主要有煤、油页岩、铁、铜、锌、铝、金、钴、稀有元素、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硫铁矿、膨润土、大理石、花岗石、重晶石、长石、石英、硅石、磷、硅线石等。其中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临汾市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 0.73 , 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矿产潜在价值量为 19350.5 万元,居全省之首。

更多>> 临汾市历史

    临汾市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襄汾“丁村人”遗址和其他一些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十多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劳动、生息、繁衍着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公社的传说,《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尧王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就发生在本地。 商朝时,临汾为商版图上的冀州之地,洪洞、曲沃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等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特征。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即传说中的“桐叶封弟”,唐就是今翼城。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晋国。春秋时期,临汾属诸侯国晋,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晋国的中心就在现今曲沃、侯马一带,当时的晋国因有名相赵衰、弧偃(两人俱是平阳人)等辅政,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采用不匮”的局面,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称霸天下后,临汾对当时的山西乃至全国局势都有一定影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36 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 48 郡。当时山西境内设有 5 郡,临汾属河东郡。西汉取代秦后,划全国为 103 郡国,临汾(今襄汾)、平阳、襄陵、彘(今霍州)、杨(今洪洞)、北屈(今吉县)、蒲子(今隰县)、降(今曲沃)、弧镊(今永和)、骐(今乡宁)均属河东郡司隶部辖。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 400 年分裂割据,出现大统一局面。隋朝精简了行政区划,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临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县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 唐朝时,临汾市 属河东道。由于唐王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诚如太宗李世民所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当时的临汾市 农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晋州(今临汾市 东半部)粟米常通过漕运接济京师长安。“河渭之间,舟辑相继,会于渭南”。临汾市 的手工业产品如白蜜、蜡竹、龙须席等,均被列为贡品。

更多>> 临汾市地理环境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座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最东段在安泽县良马乡西坡以东,最西段在永和县南庄乡咀头附近,最南段在翼城县大河乡关家窑以南的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脚下,最北段在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附近。南北最大纵距 170 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 200 公里,全市总面积 20275 平方公里,占全省 13% 。 临汾 “ 南通秦蜀 , 北达幽并 , 东临雷霍 , 西控河汾 ” , 整个地区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 , 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 , 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 , 北起韩信岭与晋中 、 吕梁地区毗邻 , 南与运城接壤。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境内具有山地、盆地、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80%, 地表破碎 , 地势起伏 , 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 , 海拔 2346 . 8 米 , 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 ,海拔 385 . 1 米 。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 ,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东部由北向南有太 岳山、 中条山 , 西部是吕梁山脉 , 海拔多在 1000 米 以上 , 与临汾断陷盆地界线分明 , 全市主体轮廓呈 “凹” 字型分布。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 200 余条 , 均属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黄河干流汾河和沁河。其余较大的有昕水河、鄂河、浍河和清水河等。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中部 , 流域面积 10286 平方公里 , 是本区第一大河流。黄河干流位于本区西侧 , 为晋秦天然分界线 , 全长 174 公里 , 流域面积 7739 平方公里。沁河是本区含沙量最小的河系 , 全长 95 公里 , 总流域面积 2288 平方公里。

更多>> 临汾市金融休闲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紧和国际、国内经济情况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临汾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环境宜人、和谐平安、风清气正的新临汾的宏伟目标,按照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12345”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六大攻坚”,竭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强化“六大支撑”,临汾市经济在结构优化、消耗降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进一步向好,支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因素进一步增多,预计下半年临汾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全年经济有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生产形势好于往年,夏粮喜获丰收。临汾市小麦播种面积368.5万亩,比上年的363.1万亩增加5.4万亩,增长1.5%。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加之播种时期墒情较好,生长期雨量充沛,技术指导和麦田管理都比较到位,临汾市小麦亩产达到256.58公斤,比上年的194.17公斤增加62.41公斤,增长32.14%;小麦总产达到9.45亿公斤,比上年7.05亿公斤增加2.4亿公斤,增长34.1%,成为继1997年(9.5亿公斤)之后的第二个历史高产年。春播面积继续增加,今年临汾市春季播种面积246.3万亩,比上年增加8.39万亩,增长3.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7.86万亩,比上年增加10.97万亩,增长6.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8.4万亩,比上年减少2.58万亩,减4.2%。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4.4:25.6调整为76.3:23.7。上半年,临汾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0.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3%。

更多>> 临汾市文化教育

    临汾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社会经济十分发达,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仅有以文明始祖尧庙、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为代表的黄河根祖文化,而且还有着博大精深的晋商文化。大量史料证明,临汾一带的晋商(平阳帮)是整个山西晋商的发源地和杰出代表,晋商文化也是临汾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大亮点。 临汾人自古善于经商,这在史书中屡有记载。据《易·系辞》记载,早在先秦时代,临汾一带就开始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秦汉时代,平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场。到了宋代,平阳商人与徽州商人并称,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中坚力量。据《马可波罗行记》称,元代“从太原到平阳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起源于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古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临汾一带。晋国开国之君—叔虞最初建都于临汾市境内的翼城县,后来迁都至曲沃、侯马一带的故绛。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使关卡畅通,经贸发达,使晋都故绛成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儴儴,皆为利往”的商贸中心,当时的富商大贾,其财足以“金玉其事,文错其服,以至富比公室”,从而使晋国成为“国富兵强、财用不匮”的千乘国家,曾称霸诸侯一个半世纪。 明清时代,平阳府的亢氏,人称“亢百万”。据《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平阳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巨”。《山西通史》明清卷记载:“……襄陵县的乔家、高家,临汾的亢家,都在杨州盐市称雄”,“蓄资以七八千万计”。另据史载,襄汾的尉、王、刘、杨等家族及洪洞的李家等家族资产也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尤其是尉家在鼎盛时期“日进斗金”。而晋中的侯、曹、乔、渠、常、刘诸姓人家资产仅在七八百万两到百万两,与平阳帮实力相差悬殊;况且晋中的几大家族主要兴盛于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间,而平阳帮则称雄明清两个朝代及民国时期长达5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