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桑珠孜区概述

    桑珠孜区,东经82°00′至90°20′,北纬27°23′至31°49′,西藏自治区地级日喀则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桑珠孜原名日喀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驻地为城南街道。2014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和县级日喀则市,设立地级日喀则市,日喀则市设立桑珠孜区,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 以原县级日喀则市的行政区域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行政区域。 2012年一季度,旅游总收入793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056万元,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260006万美元。截至2013年,人口11万,面积3700平方公里。 雅鲁藏布江贯穿东西,蜿蜒145公里,年楚河与之汇流。气候相对温和,具有明显的季风和干旱高原性气候特征。年均温6.3℃,年降水量400毫米。318国道过境。名胜古迹有扎什伦布寺、夏鲁寺、恩归寺、俄尔寺及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基宗”遗址。

更多>> 桑珠孜区历史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4] 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状况,把所辖中部地域划分为“卫、藏”两大部分,依日喀则东西的“藏”区为“耶如”(楚河一带)和“如拉”(今雅鲁藏布上游沿岸),东以岗巴拉山为界,西至冈底斯山(现阿里一部分)。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说。随着历史的发展,界定的“后藏” 区域有所变化。但是,对于桑珠孜区来讲,仍处于这个范围的中心地带。因此,根据历史事实,人们亦习惯于把日喀则称为“后藏”。 日喀则原称“年曲麦”或“年麦”(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这里虽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凉之所。 八世纪,吐番王朝的藏王赤松德赞请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椰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并预言雪域高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在年麦(日喀则)。十一世纪,萨迦王朝时,年麦已具“城镇” 的雏形。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便叫做桑主孜(意为如愿以偿,选址在今日喀则),取名为溪卡桑主孜。在宗山建造了宗政府,日喀则始有建置。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在一大贵族的资助下,开始主持兴建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的建设对桑珠孜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随即以扎什伦布寺为中心逐渐扩展开来。噶玛王朝 日喀则的兴盛,还是在噶玛王朝统治西藏的24年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藏巴汗噶玛彭措朗杰以后藏为据点,推翻了支持格鲁派的帕木竹巴政权,建立了第悉藏巴汗地方政权,首府设在桑主孜日喀则。 藏巴汗统治时期,对宗山进行了扩建,使宗山成为西藏境内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桑珠孜区一度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游客不断往来,桑珠孜区城廓也得到了不断建设。明清时期 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研究决定遣派专使前往天山南路向蒙古和硕部的贵族首领固始汗求援。崇祯十四年(1641年)固始汗率兵攻人日喀则,统治西藏地方约24年的藏巴汗政权宣告结束。崇祯十五年(1642年)固始汗统治了全西藏,登上汗王宝座,便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日喀则,将西藏13万户奉献给五世达赖刺嘛,将桑主孜建筑的宫殿全部拆除(木料运回拉萨,以扩建大昭寺和修建布达拉宫),将卫、藏地区行政事务托付给达赖喇嘛的第巴管理。并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建立了由格鲁派管理的西藏地方政权,史称甘丹颇章政权。(因达赖居于哲蚌寺甘丹颇章而得名)。达赖喇嘛居于前藏,固始汗本人率兵驻后藏日喀则(后移驻拉萨)。 由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的杰出贡献,崇祯十六年(1643年),固始汗赐给罗桑曲结“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固始汗把后藏十个溪卡,全部献给扎什伦布寺,以作僧众的供养。从此扎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桑珠孜区也就成为后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清宣统二年(1910年)2月由于清末治藏政策失误,加之英帝国主义作祟,西藏政局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英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曾在江孜、亚东设立商务办事处,并相应在这些地方建立了邮政业务。西藏和平解放后,很快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开始了新西藏的邮政建设。和平解放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5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特准十四世达赖喇嘛继位;1949年6月3日李宗仁颁布命令,特准十世班禅继位。这一时期,桑珠孜区基本上没有发展。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1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日喀则。为便于行政管理,中央在日喀则、江孜分设二个分工委。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日喀则、江孜分设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基巧办事处(相当于地区)。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全面发动了背叛祖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 1959年3月~1961年10月,历时两年多的平叛斗争胜利结束。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及各分支机构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同时通过了边平叛边改革的决议,日喀则1959年开始民主改革。 1959年5月成立日喀则县人民政府。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 2014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和县级日喀则市,设立地级日喀则市,日喀则市设立桑珠孜区,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以原县级日喀则市的行政区域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行政区域。2014年12月1日上午,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桑珠孜区正式挂牌成立。

更多>> 桑珠孜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桑珠孜区东经82°00′至90°20′,北纬27°23′至31°49′。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按顺时针分别和西北部的谢通门县、北部的南木林县、东部的仁布县、东南的拉孜县,南部的白朗县、西南的萨迦县相邻,国土面积37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接近全区边境线长的一半,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前沿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貌 桑珠孜区处于喜玛拉雅山脉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整个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山脉 横亘全境南部的喜玛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间高峰林立,万山高耸。桑珠孜区境内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8844米)、洛子峰(8516米)、马卡鲁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希夏邦玛峰(8012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号称万山之首。另外7000米以上的高峰还有14座。这些山峰绵延逶迤,终年积雪,冰川悬垂。除喜玛拉雅山脉的高峰外,还有卡如拉、加措拉、马拉、仲拉、拉吉、马热拉等众多高山。[9] 平原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是桑珠孜区最大的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宽谷和江孜——日喀则平原组成。另有喜玛拉雅山脉北侧、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它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这些谷地地势平缓,土层较深,水源较充足,适宜青稞等高寒农作物生长,是日喀则主要的农业区。气候 桑珠孜区境内大致有三种区域气候。喜玛拉雅山以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区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干旱气候;喜玛拉雅山主脊线以南地区属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主要气候特征为: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间达3300小时。高原紫外线强烈。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西部亚寒带地区为0℃,东部温带地区为6.5℃,年平均日温差西北部为16℃,东部为14℃。干湿季分明。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干旱多风,低温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为干(旱)季或风季。五至九月为雨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较多,在200-430毫米之间,西北部偏少,少于200毫米。东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际波动大。无霜期短,降雪强度小,主要集中在亚东帕里—聂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带。喜玛拉雅山南坡的亚东、樟木、吉隆、陈塘、绒辖终年温暖,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最暖日平均气温在18-22℃,具有高山亚热带气候特点。

更多>> 桑珠孜区金融休闲

    第一产业 到2002年底,桑珠孜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4亿元,占总收入的65%。农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了65.7%和33.1%。全区粮油总产达到78091万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产21925万斤和3550万斤,增长28.1%和4.5%。其中,粮食产量73984万斤,油菜籽产量4107万斤,蔬菜产量1.58亿斤。全区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570万头(只、匹)。肉类总产量2.71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57.6%和19.9%。奶类总产量5.72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60.7%和21.7%。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牧业是桑珠孜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桑珠孜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牧业的发展快慢。桑珠孜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125万亩,占全区的1/3,粮油产量占全区的40%左右,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占全区的50-70%,粮油生产总量居全区第一位。畜牧业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饲养量达550余万头(只、匹),折合800余万个绵羊单位,居全区第二位。 后藏是西藏传统的农区,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作物品种繁多。在河谷、湖滨地带和气候适宜的小气候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的作物种类。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冬小麦、油菜、豆类等,尤以青稞种植面积最大。在吉隆、定日、亚东等喜玛拉雅沟谷中,还出产玉米、谷子、荞麦等农作物。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萝卜、莲花白、莴笋、菠菜、芹菜、韭菜、辣椒、西红柿、黄瓜、大蒜等几十种。部分地区还出产苹果、核桃等果品。当地群众还非常喜欢种植花卉,常见的有吊金钟、卓玛花、格桑花、月季、玫瑰、海棠等几十个品种。 桑珠孜区不仅是全西藏农牧业大地区,也是盛产农畜土特产品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全区农畜土特产品有十几种。其中,亚东鱼、帕里牦牛、岗巴羊、桑桑酥油、霍尔巴羊、江孜大蒜、“联嘎姆”高级糌粑、日喀则荞麦、艾玛岗马铃薯、拉孜优质油菜籽等农畜产品历史悠久,其独特的风味在区内外较有名气。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白朗大棚蔬菜,以“雪域净菜”的响亮品牌及其优良的品质,色泽口感等享誉全区。第二产业 1959年以前,桑珠孜区根本没有现代工业,民间传统的手工业也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传统的手工业匠人被视为卑贱阶层。民主改革以后,桑珠孜区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才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长足进步。全区有电业、化工、机械、建材、林业、汽车修配、食品、文教用品、矿泉水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企业。民族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金银加工、毛革制品、卡垫生产以及旅游产品。 199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是1959年的1000倍,1965年的29.3倍。以塘河电厂为骨干的水利发电设施,改变了日喀则点油灯的历史,城镇以上各类工农业企业738家,从业人员11300人, 根据1996年的统计,全区的发电量达5010.95万千瓦小时,原木产量5495.23立方米,锯材3648.04立方米,加工面粉3318.9吨,纺织卡垫7323.38平方米。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第三产业 2012年一季度,该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1058人次,同比2011年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7932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4%。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完成货运量36.66万吨,同比2011年增长15.94%;货物周转量7139.5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84%。公路客运44.05万人次,同比2011年增长7.36%;旅客周转量8049.91万人/公里,同比2011年增长13.55%。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77.9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9.58%。 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家具销售额达到20634万元,兑付补贴额为5224万元;家电销售额达到113213万元,兑付补贴额为22643万元。向18县(市)共配送碘盐3135吨,完成2012年计划的9%。受三大节日相对集中以及来藏游客增加等因素拉动,餐饮业、服装等销售旺盛。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056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52%,市场销售活跃。 2012年一季度,桑珠孜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21653户;注册资金达到44029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81,注册资本增长494。 2012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260006万美元(含边境互市贸易额74278万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35倍。其中:进口56911万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2倍;出口203095万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4倍。吉隆口岸沙拉公路通车和边贸企业的增加是边境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大幅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

更多>> 桑珠孜区文化教育

    节日 桑珠孜区百姓,一年要过四次年:公历的元旦、农历的春节、西藏的藏历年和后藏的藏历年。生活在年楚河谷的农民,因藏历新年刚好赶上春播,无法过节,固提前一月过藏历年,俗称后藏的藏历年(农民新年),过得最为隆重热闹。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桑珠孜区既过藏历12月1日的“农民年”,又过藏历1月1日的藏历年。 过年从藏历12月29日开始。按习俗,要举行“古恰”活动,即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屋内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这天特别注重对传说中的水神和灶神居住的厨房进行清扫和装饰。房内多种用具洗得干干净净,摆放整整齐齐。在墙上,用面粉画上八祥图徽,表示人寿粮丰,洋溢出祥和的节日气氛。 生活在年楚河谷的农民,最看重的还是后藏的藏历年,过得最为隆重热闹。歌舞 后藏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以热烈欢快的“堆谐”最为常见,还有场面宏大的“果谐”,各地都有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民歌有情歌、牧歌、酒歌、祝福歌等多种形式,在劳动和生活中男女老少随编随唱,自娱自乐。 后藏也被看作藏戏的发源地,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1365~1455年)就出生在昂仁县,南木林县香曲河上的铁索桥,传说就是汤东杰布通过表演藏戏募集资金所建的。优秀藏戏节目《文成公主》、《朗萨姑娘》、《诺桑王子》等不仅在西藏长演不衰,在国内外也深受欢迎。 在藏族文学史上,米拉日巴的《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萨迦格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布顿大师的《佛教史大宝藏论》、觉囊·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索南坚赞的《西藏王统记》等是藏族史学上的代表性著作。桑吉坚赞的《玛尔巴传》、《米拉日巴传》、《日迥巴传》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用以活跃生活,教诫后人。

<